高聚物合金是聚合物共混改性的产物,高聚物共混改性是高分子材料科学和工程界发展的很重要的领域之一。当今,凡与高分子学科有关的研究单位、高(中)等专业院校以及相关生产企业,可以说,已经没有任何单位不涉足高聚物合金(共混改性)这一领域的了。为适应社会需求,本书将全面反映靠前外有关高聚物合金(共混)理论研究和生产实际的近期新成就,本书内容全面,系统性强,实例丰富,图文并茂,特别适用作为高(中)等专业院校的相关专业的教材以及与高分子学科有关的研究单位、生产企业研发高性能高聚物新材料的参考。
将不同种类聚合物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共混,以改进原聚合物的性能或形成具有崭新性能的聚合物体系,已成为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个新的重要的分支。这个分支引起了广大高分子科学工作者和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企业的极大兴趣和高度重视。
一般而言,聚合物共混应包括以一种树脂为基体,在其中掺混其他种类树脂或橡胶;或以一种橡胶为基体,在其中掺混其他种类橡胶或树脂。但是,习惯上,聚合物共混是指前一种情况,后者常称为橡胶的并用(以及橡胶与树脂的并用)。本书仅讨论以树脂为基体的聚合物共混物。在聚合物中添加非聚合物物质应为复合改性,其改性理论、微观形态、改性效果以及制备工艺均与聚合物共混不同,本书亦不涉及。
最早工业化生产的树脂基聚合物共混物是20世纪40年代开发成功的丁腈橡胶改性聚氯乙烯和橡胶增韧聚苯乙烯。至今它们仍是最重要的聚合物共混品种之一。随后的年代里,数十甚至上百种的重要的聚合物共混物陆续问世,它们在改性效果和性能方面可谓异彩纷呈。至20世纪70年代末,与工业技术发展的同时,国外对聚合物共混改性的理论已建立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研究的中心集中在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聚合物共混物的微观形态以及相容性微观形态性能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当然,新的表征技术的开拓为上述研究起了积极的促进和保证作用。
我国在聚合物共混改性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前,无论是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共混改性品种的开发方面都很欠缺,甚至在高等学校有关专业的教材上均未有其一席之地,广大工程界对聚合物共混几乎是完全陌生的。为了促进国内在此领域的发展,我们在20世纪70年代末着手,1981年完成了《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及工艺》一书的编著,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该书1984年出版问世以来,受到国内高分子学术界、教育界和工程界的普遍关注和鼓励,并荣幸地被广泛选作高等学校有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选修课教材或主要参考书,塑料工程界则以该书为基础举办各种层次的专题学习班和讲座。
随后,国内外在聚合物共混科学与工程实际领域均有了长足的进步,共混成为高分子材料科学和工程的热点。如果说,凡与高分子学科有关的研究单位、高(中)等专业院校和生产企业已经没有任何单位不涉足共混,恐怕一点不为夸张。正是如此,为了反映国内外有关聚合物共混理论研究和生产实际的最新成就,我们在1994年开始着手对《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及工艺》一书进行增补和修改,并改名为聚合物共混改性于1996年出版。
该新版书问世至2016年的20年间,据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多位编审反馈给我们的信息得知,该书得到相关业界普遍认可,认为由于该书的结构合理、内容全面、论述深入、表达清晰简捷和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突出,故多年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尤其特别适宜于作为高校高分子材料专业的教材。为此,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与我们联系,希望我们不负社会需求,紧跟科技发展,再次补充更新内容,编著新版,取名聚合物共混改性科学与工程,并列为出版社十三五重点教材出版。
此新版仍然保持了第二版书的较理想的结构框架,但具体内容上有了许多的变化。除补充更新外,还着重精炼了一般应用实践领域的内容和图表。
当今,有关聚合物共混改性的国内外科技文献浩如烟海,涉及范围广,内容极为丰富。本版书限于篇幅并考虑到作为基础性专著的宗旨,我们向读者介绍的重点是较成熟的理论研究结论和工业化生产的大品种聚合物的共混改性,但对一些虽然不很成熟,却很有意义的新动向也给予了适当的反映。
本书融入了我们的一些科研成果和认知,在许多章节中还分别介绍了张留成及其指导下的青年学者们的近年来的新成就。
尽管我们多年来从事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尤其是聚合物共混改性)方面的教学与科研,但限于水平,书中错误及疏漏在所难免,敬希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本书第1及第6至14章由吴培熙执笔,第2至5章及第15章由张留成执笔,全书由吴培熙整理统编。
本书上一版编著过程,曾得到我们的一批年轻同事的协助:张福强、张秋红分别参加了第10章和第13章的编写;此版的编著过程,瞿雄伟在文献查阅、整理和电子版录入等诸多方面给于了多方面的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我们诚挚的谢意。
编 者
2016年11月
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