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做不做规划,是意识问题;而能不能做好规划,是方法问题。如何发现并协调先天和后天、固定和可变、内在和外在的各种条件和力量,找到人生的最佳设计方案,是当代年轻人成就自我的一门必修课。
本书旨在帮助那些尚无明确的人生方向,或者在人生的旅途上走入岔道的年轻人,帮助他们认清社会,了解职场、生活和人生规则,告诉他们如何在职场中如鱼得水,如何在年轻的时候积累资源,如何全方位改变现状,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从而获得成功的事业。
做自己人生的设计师
美国有一位名叫史都德奥斯汀威尔的人,以向杂志社投稿赚取稿费为生,经济非常拮据。后来他写了一个发明家的故事,自己从故事中得到启示,从而下决心改变他的一生。
他放弃记者的工作,回学校攻读法律课程,准备做一名专利律师。认识他的人对于这项决定都极为惊讶,认为他发疯了。对此他不急不躁,坚持自己的目标——成为“全美最顶尖的专利律师。”他把这一目标进行具体规划后,开始付诸行动,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法律课程。工作之后,他又刻意承办最刺手的案件,这使他很快扬名全国,案件应接不暇,果真成为“全美最顶尖的专利律师,”即使其收费高达天文数字,指名找他的客户仍然是络绎不绝。
建房需要规划,人生也需要设计。在现代社会中,一个想成功的人不懂如何设计规划自己的人生就太糟糕了。上一代人多半没有什么规划和设计,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大都是听天由命,得过且过,只要有份工作,能有维持生存的收入就满足了,因此他们发展的空间有限。现在就大不相同了,每个人都有必要根据自己的目标,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认真地做好人生的规划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建造自己的事业大厦。
人生需要定位,也就是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设计和规划。这不但使我们的行动有依据,人生有意义,而且还能激励我们的斗志,开发我们的潜能。
也许有人不以为然,谁不愿意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得富丽堂皇,设计得五彩缤纷?难道有什么样的规划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吗?由设计变成实物,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是一项相当复杂、相当庞大的工程。想什么就有什么,那只存在于童话之中。但是,就像正确的规划是建造高楼的基础一样,合理的人生设计,也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前提。在相当多的时候,人生的道路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人生的蓝图是我们自己设计的,人生的大厦是我们自己建造的。有些人浑浑噩噩地生活,迷迷糊糊地存在,得过且过,随波逐流,这种人注定是永远不会有所成就的,而如果我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则完全能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朝气的人生。
20世纪的一项重大发现,就是认识到思想能够控制行动。你怎样思考,就会怎样去行动。你要是对自己的人生有着美好的设计,你便会发挥自己的一切才能去落实这种设计,经过长期的努力和调节,你便会把你的设计变成现实。相反,如果你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要求,没有规划,没有恰当的设计,胸无大志,不思进取,虽然你有成功的欲望,但你不知道从何下手,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努力,东一榔头西一锤子,最终自然是一事无成。尤其是一遇到少许挫折,便会偃旗息鼓,将成功的欲望淡化或压抑下去,那就永远不可能有所成就。
因此,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一番规划和设计,并且不仅把这个目标和设计当作是一个理想,同时也把它当作一个约束,就像跳高,只有设定一个高度目标,才能跳出好成绩来。
人生像一条船,目标是船舵,在人生的海洋中,大约有95%的船是无舵船。他们总是漫无目的地漂泊,面对风浪海潮的起伏变化,他们束手无策,只有听其摆布,任其漂流,结果要么触岩,要么撞礁,最终以沉没而告终。但还有5%左右的人,他们有方向、有目标,又研究了最佳航线,他们像现实中的船长一样,既熟知下一个停泊或通过的港口,也深知航船的目的地。如果出现狂风巨浪,或者其他意想不到的天灾人祸,他们也不会慌张。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把应做和能做的都做到,那么抵达目的地就是确定无疑的事。
所以,确定好你的目标,规划好你的生活,设计好你的人生,这是你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是你不虚度一生的前提所在。"
问道,毕业于北京石油大学,参与策划与编写知名图书《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11条准则》《思路决定出路》、《责任胜于能力》《人一生要养成的50种习惯》《学校不教,但你一定要懂的99条人生经验》《九型人格生存手册》等,深受读者好评。
放大人生格局
有什么样的人生格局,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结局
通过规划人生的格局,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人生每一阶段的格局,就如人生中的每一个台阶,只有一步一步地认真走好,才能够到达人生之塔的顶端。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盘棋,那么人生的结局就由这盘棋的格局决定。要想赢得人生的这盘棋局,就应当站在统筹全局的高度,有先予后取的度量,有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方略与气势。棋局决定着棋势的走向,我们掌握了大格局,也就掌控了大局势。
几个人在岸边岩石上垂钓,一旁有几名游客在欣赏海景之余,亦围观他们钓上岸的鱼,口中啧啧称奇。只见一个钓者竿子一扬,钓上来一条大鱼,约三尺来长。落在岸上后,那条鱼依然腾跳不已。钓者冷静地解下鱼嘴内的鱼钩,顺手将鱼丢回海中。
围观的众人都在感叹,这么大的鱼犹不能令他满意,足见钓者的雄心之大。就在众人屏息以待之际,钓者鱼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的是一条两尺长的鱼,钓者仍是不多看一眼,解下鱼钩,便把这条鱼放回了海里。
第三次,钓者的鱼竿再次扬起,只见钓线末端钩着一条不到一尺长的小鱼。围观的人以为这条鱼也将和前两条大鱼一样,会被放回大海,不料钓者将鱼解下后,小心地放进自己的鱼篓中。游客中有一人百思不解,追问钓者为何舍大鱼而留小鱼。钓者回答:“哦,那是因为我家里最大的盘子只不过有一尺长,太大的鱼带回去,盘子也装不下……”
在我们的生活经历中,其实也存在许多类似的事情。例如,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学历不足,而不敢立下宏伟的大志;因为自己自卑保守,而不愿打开心门,去接受更好、更新的信息……凡此种种,我们画地为牢、故步自封,既挫伤了自己的积极性,也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那些人生篇章舒展不开,无法获得大成就的人,大多是没有大格局的人。所谓大格局,就是以长远的、发展的、战略的、全局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博大的胸襟对待人和事。对一个人来说,格局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所以,扩大自己内心的格局,去构思更大、更美的蓝图,你会发现,自己胸中竟有那样浩瀚无垠的空间,竟可容下宇宙间永恒无尽的智慧。
打开自己,你就能赢得整个世界
拥有开放的心,你才能充分利用成功的第一原则: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打开你的心,让想象力自由翱翔,让你成功的希望越飞越高。
开放,是一种心态、一种个性、一种气度、一种修养;开放,是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社会和周围的一切;开放,是对自己的专业和周围的世界都怀有强烈的兴趣,喜欢钻研和探索;开放,是热爱创新,不墨守成规,不故步自封,不固执僵化。
有一条鱼在很小的时候被捕上了岸,渔人看它太小,而且很美丽,便把它当成礼物送给了女儿。小女孩把它放在一个鱼缸里养了起来,每天,这条鱼游来游去总会碰到鱼缸的内壁,心里便会有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后来鱼越长越大,在鱼缸里转身都困难了,女孩便为它换了一个更大的鱼缸,它又可以游来游去了。可是每次碰到鱼缸的内壁,它畅快的心情便又会暗淡下来。它有些讨厌这种原地转圈的生活了,索性静静地悬浮在水中,不游也不动,甚至连食物也不怎么吃了。
女孩看它很可怜,便把它放回了大海。它在海中不停地游着,心中却一直快乐不起来。一天它遇见了另一条鱼,那条鱼问它:“你看起来好像闷闷不乐啊!”它叹了口气说:“啊,这个鱼缸太大了,我怎么游也碰不到它的边!”
我们是不是就像那条鱼呢?在鱼缸中待久了,心也变得像鱼缸一样小了,不敢有所突破,有一天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已变得狭小的心反倒无所适从了。其实,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如果不能打碎心中的四壁,你的翅膀就舒展不开,即使给你一片大海,你也找不到自由的感觉。
不打开自己,就不可能学会新东西,更不可能进步和成长。在一个组织里,最成功的人就是拥有开放胸怀的人,他们进步最快,人缘最好,也最容易获得成功的机会。
在开放中尝试改变
在开放中尝试改变,即使失败也精彩。蝶变,就是一次次突破想象,包括自己的想象,然后去追寻更高、更远、更灿烂的天空。
我们知道,蛹化成蝶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蝶变”的时候,完成一次蜕变,就会让世界大吃一惊。
从青涩的应届毕业生摇身变成央视的名主持,从远涉重洋的学子到纪录片的制作人,从凤凰卫视的名牌主持到阳光卫视的当家人,杨澜的身份、角色一直在变化着。
1994年,杨澜获得了中国第一届主持人“金话筒奖”。也就是在这一年,事业如日中天的她突然离开《正大综艺》,留学美国,震惊了很多喜爱她的观众。对于离开央视的原因,杨澜说:“主持人这个行当有某种吃‘青春饭’的特征,我不想走这样的一条道路。我相信,如果一个人不充实自己的话,前程将是短暂的。”
1997年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杨澜加盟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开创了名人访谈类节目《杨澜工作室》,并担任制片人和主持人。
那段时间,她主持的节目在世界华语观众中拥有广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凤凰卫视的两年里,杨澜拓宽了自己的职业视角,她不仅积累了各方面的经验和资本,同时也找到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1999年10月,杨澜突然宣布离开凤凰卫视中文台。这次的离开给人们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比上次巅峰之时离开《正大综艺》更让人们吃惊,也更受关注。杨澜对此的解释是:“离开凤凰的原因只有一个,在事业与家庭的选择中,我选择家庭。”
2000年3月,出乎所有媒体意料,杨澜突然发布了和丈夫吴征收购良记集团并将其更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有限公司的消息。在新闻发布会上,她胸有成竹地提出了打造阳光文化传媒的计划,并对电视市场的未来前景做了精心的描述。
杨澜说过,这些年,有太多的遗憾,唯一对自己满意的,就是一直在追求改变。宁可在尝试中失败,也不在保守中成功。作为很多人的“榜样”,杨澜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启发:“哦,原来人生可以如此美丽精彩!我为什么不试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