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收散文,或回忆亲人,插队时的乡亲、知青以及参加工作后的同事,深度折射了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展现出错综复杂的历史变故给家庭生活酿成的悲喜剧;或写对作者发生重要影响的两处地方:大凉山和延安,记录了一代知识青年用汗水和泪水写下的青春回忆。
作家的回忆深度折射了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错综复杂的历史变故给家庭生活酿成感人至深的悲喜剧,记述了一代知识青年用汗水和泪水写下的青春回忆和艰难岁月里充满传奇色彩的人性故事,既充满特定时代的岁月印痕,也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深入骨髓的亲情所闪现的人性之美。
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
——“乡愁文丛”总序
王剑冰
我们强调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当中就有乡愁。乡愁是中国人热爱家乡、牵念故里的独特情结,是一种美好自然的文化观念。社会越是变化、越是浮躁,这种情结就越显珍贵。乡愁也是一种寻根意识,记住乡愁,记住美好的童年,记住美好的向往,也便是铭记我们的根本。
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乡的一片叶子,这片叶子无论飘落多远,都无法摆脱大树对于叶子的意义。一个人的身上总有着故乡的脉络,流着故乡的血,带着永远不可改变的DNA。一个个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个村子的化身,他们走出去,分散得到处都是,却不会把村子走失。
说起乡愁,那是一种与生俱在的情怀,住在心中的故乡常常鲜活在那里。故乡是安放你的灵魂、温暖你的寂冷的地方,是接纳你的疲惫、抚慰你的忧伤的地方。翻开一页页被繁忙弄乱的过往,记忆中的余香总在儿时的故乡。那里有我们最亲密的玩伴、最爱吃的食物、最漂亮的衣衫、最天真的憧憬。而芬芳入梦的,多是亲人亲切的面容与温馨的相聚场面。那些亲人或已故去,或还在乡里。现在多数人对故乡的感觉同对年节的感觉一样,那种热闹团圆、香气弥漫的味道是乡情中最重要的部分。“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归乡最多的时刻是年节,带着满满的怀想、满满的辛苦,万水千山相携于途,构成最为壮阔的乡愁景观。古往今来,人们因为各种缘由漂泊在外,但总是要找机会赶回故里。金圣叹曾列举“不亦快哉”之事,其一即是“久客得归,望见郭门,两岸童妇,皆作故乡之声”。然而他们的欢喜中又带着那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复杂心理。漫长的时光已然流逝,乡愁的话题始终没有停息,情怀早已渗透于诗歌典章,直至后来,还有余光中、三毛、席慕蓉不约而同地同题《乡愁》。
诚然,远在故乡之外的游子,生发的多为眷念之情,即使老杜有“漫卷诗书喜欲狂”“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返乡之举,回到家乡也还是要再出去,因“莼鲈之思”而辞官归返的张季鹰毕竟是少数。还有,余光中的《乡愁》或代表了一些人对于故乡的认知,那就是故乡即是母亲(或双亲)的代名,对于故乡的怀念即是对于母亲的怀念,回故乡即是为了看母亲,母亲不在了,故乡的概念便模糊起来。随着生活的变化,有人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回乡的矛盾,记忆与现实发生了冲突,那种期待值与仪式感渐渐折损,许多美好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所以有人会说:“我是真的爱家乡,不过爱的可能是记忆里的家乡。”确实,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这是时间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事实。然而不可逆转的还有那份强烈的牵绊,永恒的顾念并未因此而中辍,情感的执拗还是同那些疏离与怨怼扯断了关联。生生不息地以文字表达出来的乡愁,也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特有的传统。
作家们大都已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但我们却能看出那种深深的乡愁情结,这其中有写生养自己的故乡的,也有写生活过的第二、第三故乡的,还有赞美如故知的他乡的。文丛中,地域山水皆有代表,民俗风情各具特色,多方位地展现出人与历史、人与环境的关系,彰显对亲人故土的真挚情怀以及对世态人生的深切感慨,给我们带来亲近,带来回味,带来启迪,让我们感受到温馨而深挚、苍郁而辽阔的文字力量。
我们说,在意乡俗年节,提倡尊崇温情,爱护碧水蓝天,留住美好记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复兴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这样会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和建设得愈加贴近期待与理想,也会使我们愈加容易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大象出版社倾心打造这样一套阵容壮观的“乡愁文丛”,就是带有这样的初衷。该文丛是具有欣赏性、研究性、珍藏性的文学工程,也是一种文化的记忆与期望。“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随着时间的挥手远去,这种记忆与期望会愈加显现出它的意义。
2017年初春
魂牵梦绕世间情(代后记)
感谢著名散文家王剑冰约我编成这部散文集,也感谢出版社慷慨出版这部散文集。
一辈子写作是由写诗开始,也因诗歌进入文坛,所以人们都以诗人看待我。我写散文是由杂文入门。改革年代,有鲜花也有蒺藜,因热爱而诗情盎然,因愤懑而奋笔杂谈。20世纪80年代末的《新观察》几乎期期刊用我的杂文,大大增强了我写作的信心。随着年岁的增加,爱变得深沉,诗也多了幽默。而阅历的丰富,使我减了愤懑多了思考,文章也由尖刻变得皮实。散文也就常常随心应手地传情达意。亲情散文,对人的情感,对家乡的情感,陆陆续续写了不少。
写人的文章,写自己的父母和儿子,写得多一点。他们都不在身边了,父母在天堂,儿子在海外,思念成文。还有远去的插队知青、在马场和工厂以及工作中的同事,也成为回忆的对象而敷衍成文。
写家乡的文章,其实不是写自己的出生地。我出生在哈尔滨一家军队医院,没有地址的野战医院。哈尔滨的电视台采访我,做了个节目,题目是《爱在他乡的日子》。我情感上的家乡,一是大凉山,那是我母亲的“下放”锻炼之地,不叫流放却比
流放更长——我母亲从省城下放到那里,在底层工作生活了二十二年之后,才得以平反,恢复待遇回到省城的干休所养老。我陪母亲在那里度过了我的青少年时期,读完了初中、高中。凉山的西昌电视台也采访过我,节目叫《天南海北西昌人》。我情感中另一个家乡是延安。那是我父母早年投奔的光明之地和生活过的圣地,那里也有我插队农村和军马场生活的底层经历。大凉山和延安为我的一生涂上了底色。
谢谢你读了这本散文集,如果你从中能感受到与这个国家几乎同龄的一代人的人生情感,那么这些文字就会因你的关注而获得生命。
2016年岁末
收起全部↑
叶延滨,诗人、散文杂文家、批评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出版个人文学专著47部,曾获中国作家协会优秀中青年诗人诗歌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新诗集奖及四川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青年文学奖等。作品先后被收入国内外500余种选集以及大学、中学课本,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俄、意、德、日、韩、罗马尼亚、波兰、马其顿文字。
上辑 魂牵梦绕
记黄包车牌号的母亲
耐心的胜利
田田的故事
曹坪庄人物素描
知青故事
云横秦岭忆旧
薄厚街五号的同事们
下辑 风吹岁月
童年片段
蝈蝈、骨牌和草蛇
老庙
喝凉水
故事在水波的底下
细雨霏霏中的碉楼
时间爬得比蜗牛还慢
望月独行
吾爱吾师
开始
赶在太阳升起前
一生最好的伴侣
正午的牛车
月亮走,我也走
浮沉
成为风景的猪蹄
甘沟
马场的“诗社”
秋天的伤感
老树的魅力
一只蜗牛的位置
画风
描云
辨雪
听雨
草色
夜声
江边
我的精神故乡
西行漫笔
魂牵梦绕世间情(代后记)
时间爬得比蜗牛还慢
在我的记忆里,饥饿不是一种肉体的感受,而是时间。肉体感受到的那种饥饿,是随机产生的临时的感受。啊,有点饿了,吃点什么好呢?是对这一类饥饿的应激反应。当然,这是来自身体正常健康的反应。现在,最流行相反的东西“厌食症”,厌食症的流行,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饱食终日正在侵占最可宝贵的每个人的内在空间。
那是并不遥远的记忆,当饥饿成为一种常态,我也生活在这种常态中,我的肉体已经懒于或者说不能向我自己发出来自肠胃的信号了。这个时候,我关注到了另一个信号,时间爬行得比蜗牛还慢,时间因为饥饿,也走不动了。
饥饿的时间在哪里?是在教室窗上爬行的阳光。在专业术语中称为“三年困难时期”的年月,我的记忆是小学高年级的早自习。小学高年级,再加早自习,这意味着充满阳光,布满清新空气,空气中飘散着露水浸润后的花草气味。是的,就是这样,我的高中早自习也是如此,只是多了一个定语,那是饥饿的年月。饥饿的年月也有阳光,也不缺雨露滋润花草,空气清新透亮。只是阳光总是爬得那么慢。因为粮食紧张,我所在的那个地方,机关和学校都将一日三餐改为两餐。早饭在两节自习之后。第二节早自习的下半段,我的脑子里就是马上双手捧着的一碗稀粥。说脑子里是一盆糨糊,意思是什么都不清楚了。一碗稀饭同样能达到忘掉一切的效果。一碗稀饭什么时候能到手上呢?阳光知道。我早就记住了阳光昨天、前天和大前天告诉过我的那一刻,那一刻,阳光会爬到窗台上一个细小残缝。阳光爬到的时候,下课的电铃就会像我的心房,高声地欢叫:下课了!开饭了!今天的粥好啊!更稠!只是今天的阳光好像比昨天爬得更慢。不看!数一百再看!云彩快走开!……啊,真的,我无法告诉你饥饿的感受,但我可以对你讲早上的阳光,讲一讲阳光怎么爬得比蜗牛更慢。
饥饿的时间在哪里?是在粮店前静静地排队的小椅子。电影里演的灾荒年代,人们抢粮仓,场面如同打仗。我记得的不是这个样子。我们是和平年代懂规矩的市民,大人告诉孩子,高鼻子的洋人逼我们还债,用火车拉走了白面、大米、猪肉和苹果。我们懂道理,排队就是懂道理的行为。排队是因为据说粮店要出售红薯,一斤粮票可以买五斤。这个消息让粮店前的小椅子、小菜篮和报纸包着的砖头排成长长的队伍。排多久粮店会开门?不知道,听说拉红薯的汽车早就出城了。小椅子和小菜篮排成的长队,像放学回家的小学生一样守规矩,一个跟着一个。只是小学生会有说有笑地走着,而小椅子、小菜篮和大砖头静静地呆立在队伍中,一动也不动。我看着这长长的队伍,心想,它们一定饿坏了,如果它们吃饱了,就会像变魔术一样,变成一队欢蹦乱跳的小人儿,唱着歌,跳着舞,让这条街成为神话世界。也许这是我最早的创作,只是饥饿打断了我的念头。我望着越来越下坠的夕阳,用双手支着下巴:“看来今天是不行了,明天会来吗?”我不想丢掉希望,没有希望的话,我也许就会变成长队里的那把小椅子。我看着小椅子,恍惚中,听见小椅子向我打招呼:“您吃了吗?”我一定神,四周看,没人啊。
多年以后,读到小说家贾平凹写的一首诗,诗的题目是《题三中全会以前》。我看了题目想,这个贾平凹,外国人读了,一定不知道他说的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再说了,题目像社论,这是诗的题目吗?但诗的开头便震撼了我:
在中国
每一个人遇着
都在问:
“吃了?”
这四行诗,让我的眼眶一下子潮润了。我相信,他和我一样,知道为什么阳光爬得比蜗牛更慢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