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文化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创新引领、科技助力的趋势愈加凸显。“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如何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顶层设计层面创新思路、引领发展尤为重要。
范周,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兼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文化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发改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国家文化改革发展研究基地主任,国家艺术基金规划专家委员会专家,《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规划(2016—2020)》编制课题组组长,全国人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起草专家组成员。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规划起草组组长。
宏观视野:顶层设计的文化思考
“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如何适应新常态?
“十三五”文化发展务必关注的五大方面
从供给侧改革看文化发展新思路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用文化涵育未来:对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的文化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说:“双奥之城”应当这么办
一次年后重逢的会议,你因文化而美
理智研判:高层风向的文化解读
对习近平总书记互联网大会讲话的深度解读
四大亮点解读《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
中央如何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哪些文化信号?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文化领域怎么改?
让历史更加闪耀,文物工作如何迎来新纪元?
八问“双创”:如何落地?路在何方?
理性思考:产业视域的转型新生
凛冬将至,艺术电影的春天究竟何时才来?
“农业+文化”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涉足真人秀,央视从电视产业转型中看到了什么?
反思:中国电视剧究竟该如何监管?
踏雪寻梅——艺术品市场如何迎来新生?
省钱秘籍:小微文创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浅析
乐园也疯狂,辛酸谁人知?
别开生面:互联时代的产业新篇
创立熊猫TV,“国民老公”难道又在烧钱!?
硝烟弥漫的网络音乐平台版权大战,谁是真正的赢家?
你知道吗?未来的互联网文化产业原来是这样的
VR产业,将会是下一个黄金市场?
网红经济,究竟引爆了什么?
关于网络文艺,你不可不知的五个问题
上下求索:繁荣背后的文化思辨
影视基地:有“形”还得有“神”
《歌剧魅影》走后,中国音乐剧应该反思什么?
中国电影真的步入了IP黄金时代?
文化地产的春天来了吗?
营造春节文化氛围,文化市场需疏堵结合
是悖论还是必然?实体书店究竟引爆了什么?
关于这件事,你需要冷静思考
对话民生:公共文化的时代使命
今天,你的文化“脱贫”了吗?
文化社区营造:文化创意如何下沉民间?
对话:公共文化服务要从百姓出发
作为“文物学校”的博物馆,如何真正实现教育功能?
不只是阅读:图书馆如何成为城市的文化担当?
评述:上海浦东公共文化融入智慧城市建设
文化情怀:仗义心声的文化温度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治愈
工匠精神,我们本不该陌生
老手艺需要新力量,手工类非遗如何创新传承?
穿越千年来爱你——与文物对话的文物修复者
新思路:非遗原来可以这样保护
以点带面:区域发展的妙笔生花
疏解非首都功能——通州有何文化担当?
一所“三无城市”的妙笔生花
嘉兴的“文化有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这是一幅充满“幸福”的“义乌上河图”
两岸交流:同根同源的文化共荣
两岸文创发展,对话林磐耸:回顾,展望
两岸携手,文创将呈现化学变化
互联网背景下两岸青年交流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思考
他山之石:横贯中西的文化启示
戏剧也疯狂:来自西方的启示
网络听歌必付费,外国版权也如此执着?
强市场弱政府:英美文化立法浅析
快来看!原来国外是这样保护“非遗”的
从《太阳的后裔》看中韩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与对策
二次元的全球化:看看国外动漫如何走出去
后记
近年来,广场舞风靡了中国的大江南北,随便一个广场或公园,都可以看到一群大爷大妈在高分贝强劲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者都非常认真投入。参加跳舞的初心是为了锻炼身体,后来大爷大妈们发现跳舞还可以愉悦心灵,于是跳舞成了一个例行的功课,甚至带点强迫的性质,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太阳暴晒还是雾霾遮天,都要约上舞伴找个地方美美地跳上几曲。那么,广场舞为什么能这么迅速这么广泛地获得大爷大妈们的青睐呢?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也做了一些调查,尝试对此现象做一些解释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有人认为,空巢导致老人以跳舞为寄托来打发时间。但笔者看到,很多跳广场舞的大妈都是白天在家带孩子,晚上匆匆赶来跳广场舞的,所以跳广场舞似乎并不是为了打发空巢的孤寂,但广场舞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舞者的情感寄托。笔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很少有一对夫妻共同跳广场舞的,同时,很多跳广场舞的个体对自己的婚姻伴侣都是有抱怨的,认为对方无法给予自己足够的情感关怀,和家人的情感交流不通畅,子女的陪伴也很难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而广场舞却不同,它可以让自己结交到新的、更加关注自己且能够欣赏自己的朋友,这一点甚至比跳舞本身更吸引舞者。当然这样的情感寄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因为在强劲的“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怎么爱你都不嫌多”的音乐里滋生出来的情怀往往并不可靠。笔者曾经接诊过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他跳了三十几年交谊舞和广场舞,觉得自己是个模范丈夫,容忍了脾气暴躁的妻子并在妻子中风后照顾了她十几年。因为妻子卧病在床成了植物人让他很焦虑,他认为,如果妻子死了,他就可以摆脱内心的道德约束去和他曾经的众多舞伴取得联系并重新开始一段美好的生活。而事实是,当他的妻子去世后,他发现他的舞伴还是只愿意与他维持“露水情缘”,不愿意和他携手余生,这让他颇为郁闷。
有人认为,广场舞的群体性质让老人们找到了归属感。但笔者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很多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并不专门找场子,只要看见有人跳,他们就会跟着跳,所以这种归属感似乎并不够忠诚。但广场舞的群体形式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中国人喜欢扎堆、爱热闹的习性,而且群体的力量可以让个体克服内在的羞涩与胆怯。其实人的天性里就有随着音乐起舞的特质,大家可以观察小婴儿,大部分婴儿听到音乐都会摆动身体,这是一种与外界进行交流的肢体语言,是不需要学习而天生具备的。但随着成长过程中对外界评判的关注,很多人压抑了自己肢体交流的欲望,不再会无拘无束地随着音乐起舞,当然还有出自于对自己舞姿不够优美的羞怯。而广场舞恰恰以其简单易学、群学群跳的形式解除了社会人的压抑和羞怯,因此可以迅速被接纳并普及。
当然还有人认为,广场舞可以增加个体的力量感,在群体中大家可以张扬自我。因此高分贝的音乐噪音扰民还屡禁不止,霸占场所还毫无愧意也成了广场舞最令人诟病的地方,甚至有人讽刺说,现在跳广场舞的这批人就是当年跳“迪斯科”的同一批人。“中国大妈”也成了一个令人生厌甚至带点小丑意味的代名词。而广场舞引发的社会纠纷已然成了一个社会问题。随便一个中国的搜索引擎,输入“广场舞、扰民”,就会跳出一堆的负面新闻:最高人民法院谈广场舞扰民案:要平衡群众文娱需求与休息权利;男子开枪射向广场舞大妈,噪音扰民让大妈们成全民公害;扰民广场舞是全民公敌;西安:跳广场舞扰民或被罚;兰州一扰民广场舞团队被叫停……海量新闻事件让广场舞始终位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很少有哪一项民众的娱乐项目像广场舞这样激起群愤。
但笔者认为,个性乖张、哗众取宠、目无他人的大爷大妈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跳广场舞的老人还是本着娱乐自己、强健身体的初心来的。所以要解决广场舞娱乐与扰民的矛盾,一方面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广场舞的场地、时段、音响分贝,降低广场舞扰民的危害;另一方面,作为广场舞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不忘只是为了健身娱乐的初心,不要跳着跳着广场舞就成了一种强迫,不管什么情况下都必须要跳,哪怕影响到别人休息学习也不能暂停。同时,老年人最好不要在广场舞中寻找情感寄托,应该致力于改善当下的关系,更多地发展其他的兴趣爱好,让放松生活的方式不仅只有广场舞。作为年轻的子女,也要多关心父母,帮助父母发展出更多的业余爱好,丰富老年人的生活,让广场舞回归其只是一种娱乐健身方式的本位,而不是让其成为生活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