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半个世纪的经典散文 张晓风经典爱情三部曲 有一种花,你没有看见,却信它存在。
有一种声音,你没有听见,却自知你了解。生命 是一项随时可以中止的契约,爱情在*醇美的时候, 可以跨越生死。
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25岁时出版的第l本散文 集,初版于1966年,令四方惊艳,好评不断,震动两 岸三地,涌现无数盗版,书中同名文章《地毯的那一 端》风靡至今,“步上红毯”已成为一代语汇,在两 岸都成为“结婚”的代用语。并在当年荣获“中山文 艺奖”。
讲述爱情与婚姻,张晓风散文*令人称道之处, 是既有女性的纤细柔情,同时带有一股侠士之气,婉 约而又健朗,带来恒久的清新之风,笔触细腻,题材 多元,于优美的文辞中见其真挚诚恳的处世态度以及 对大自然的推崇赞美,充分展现青春生命对世间的热 爱。
张晓风特别撰写总序“曾是同年看花人”,细说 一本书半世纪的流转,犹如深谷跫音,轻灵动人。
张晓风,享誉华语世界的古典文学学者、散文家、戏剧家、评论家。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曾为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得主。有多篇作品入选中学的教科书。
从山里回来已经两天了,但不知怎的,总觉得满 身仍有拂不掉的山之气息。行坐之间,恍惚以为自己 就是山上的一块石头,溪边的一棵树。见到人,再也 想不起什么客套辞令,只是痴痴傻傻地重复着一句话 :“你到山里头去过吗?” 那天你不能去,真是很可惜的。你那么忙,我向 来不敢用不急之务打扰你。但这次我忍不住要写信给 你。德,人不到山里去,不到水里去,那真是活得冤 枉。
说起来也够惭愧了。在外双溪住了五年多,从来 就不知道内双溪是什么样子。春天里每沿着公路走个 半钟点,看到山径曲折,野花漫开,就自以为到.了 内双溪。直到前些天,有朋友到那边漫游归来。我才 知道原来山的那边还有山。
平常因为学校在山脚下,宿舍在山腰上,推开窗 子,满眼都是起伏的青峦,衬着窗框,俨然就是一卷 横幅山水,所以逢到朋友们邀我出游,我总是推辞。
有时还爱和人抬杠道:“何必呢?余胸中自有丘壑。
”而这次,我是太累了,太倦了,也太厌了,一种说 不出的情绪鼓动着我,告诉我在山那边有一种神秘的 力量,我于是换了一身绿色轻装,登上一双绿色软鞋 ,掷开终年不离手的红笔,跨上一辆跑车,和朋友们 相偕而去。一一我一向喜欢绿色,你是知道的,但那 天特别喜欢,似乎是觉得那颜色让我更接近自然,更 溶人自然。
德,人间有许多真理,实在是讲不清的。譬如说 吧,山山都有石头,都有树木,都有溪流。但,它们 是不同的,就像我们人和人不同一样。这些年来,在 山这边住了这么久,每天看朝云,看晚霞,看晴阴变 化,自以为很了解山了,及至到了山那边,才发现那 又是另一种气象,另一种意境。其实,严格地说,常 被人践踏观赏的山已经算不得什么山了。如果不幸成 为名山,被些无聊的人盖了些亭阁楼台,题了些诗文 字画,甚至起了观光旅社,那不但不成其为山,也不 能成其为地了。德,你懂我了吗?内双溪一切的优美 ,全在那一片未凿的天真,让你想到,它现在的形貌 和伊甸园时代是完全一样的。我真愿作那样一座山, 那样沉郁,那样古朴,那样深邃。德,你愿意吗? 我真希望你看到我,碰见我的人都说我那天快活 极了,我怎能不快活呢?我想起前些年,戴唱给我们 听的一首英文歌,那歌词说:“我的父亲极其富有, 全世界在他权下,我是他的孩子一一我掌管平原山野 。”德,这真是最快乐的事了一一我统管一切的美。
德,我真说不出,真说不出。我几乎感觉痛苦了一一 我无法表达我所感受的。我们照了好些相片,以后我 会拿给你看,你就可以明白了。唉,其实照片又何尝 照得出所以然来,暗箱里容得下风声水响吗?镜头中 摄得出草气花香吗?爱默生说,大自然是一件从来没 有被描写过的事物。可是,那又怎能算是人们的过失 ?用人的思想去比配上帝的思想,用人工去摹拟天工 ,那岂不是近乎荒谬的吗? 这些日子,应该已是初冬了,那宁静温和的早晨 ,淡淡地像溶液般四面包围着我们的阳光,只让人想 到最柔美的春天。我们的车沿着山路而上,洪水在我 们的右方奔腾着,森然的乱石垒叠着。我从来没有见 过这样急湍的流水和这样巨大的石块。而芒草又一大 片一大片地杂生在小径旁。人行到此,只见渊中的水 声澎湃,雪白的浪花绽开在黑色的岩石上。那种苍凉 的古意四面袭来,心中便无缘无故地伤乱起来。回头 看游伴,他们也都怔住了。我真了解什么叫“慑人心 魄”了。
“是不是人类看到这种景致,”我悄声问茅,“ 就会想到自杀呢?” “是吧,可是不叫自杀一一我也说不出来。有一 年,我站在长城上,四野苍茫,心头就不知怎的乱撞 起来,那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跳下去.” 我无语痴立,一种无形的悲凉在胸臆间上下摇晃 。漫野芒草凄然地白着,水声低昂而怆绝。而山溪却 依然急窜着。啊,逝者如斯,如斯逝者,为什么它不 能稍一回顾呢? 扶车再行,两侧全是壁立的山峰,那样秀拔的气 象似乎只能在前人的山水画中一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