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同治年间诗钟传入台湾,随即得到台湾文士的热情欢迎;日据时期,台湾诗钟由传统的以“游戏”为能事,转变到以“载道”为己任,肩负起反抗异族统治、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光复之初,一大批大陆钟手尤其是闽地钟手相继渡台,台湾钟坛形成大陆钟手与台湾钟手合流的局面,从而把台湾诗钟的发展推到了顶点和极致。本书通过钩沉辑佚,蒐罗考证出清代同治年间以来台湾创立的诗钟社团186个,社际性、区域性、全台性诗钟联吟组织39个以及私人诗钟吟会、“泛诗钟社团”若干,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再现了台湾诗钟150年的发展历史及台湾古典诗社的三次发展高潮。台湾诗钟历经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它一方面折射出近现代以来台湾社会沧桑巨变的曲折历史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台湾钟手对诗钟创作艺术的努力探索和不懈追求,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绪论:诗钟与台湾古典诗社的三次发展高潮
第一章 台湾的诗钟社团
第一节 清代台湾诗钟社团
第二节 日据时期台湾诗钟社团
第三节 光复后台湾诗钟社团
第二章 台湾的诗钟联吟组织
第一节 社际性诗钟联吟组织
第二节 区域性诗钟联吟组织
第三节 全台性诗钟联吟组织
第三章 台湾的私人诗钟吟会
第一节 以府邸、庭园、别墅等为名的私人诗钟吟会
第二节 以书斋、轩室等为名的私人诗钟吟会
第四章 台湾的“泛诗钟社团”
第一节 以期刊为核心的“泛诗钟社团”
第二节 以报纸为核心的“泛诗钟社团”
结束语:世变与诗心——台湾诗钟的创作风格及其流变
参考文献
后记
《台湾诗钟社团及相关组织考略(1865-2014)》:
上章爬梳整理出来的186个诗钟社团,在台湾整个诗钟组织体系中,只是基本的构成单元或者说是初级表现形态。台湾诗钟活动尤其是日据以来的诗钟活动,影响更大、关注程度更高的还是社团联吟。台湾诗钟的社团联吟,既有两个或多个社团共同参与的社际联吟,也有县市(或乡镇)辖区内所有社团共同参与的县市(或乡镇)联吟,还有两个或多个县市所有社团共同参与的跨县市联吟,以及某个地区全部县市的所有社团共同参与的地区联吟,乃至全台所有社团共同参与的全台联吟。这些规模大小不一、组合方式各异的联吟活动,有的是临时发起的,大多数则是由具有稳定的社团构成乃至有固定吟会名称的联吟组织定期开展的常规性活动,它使得原先散点分布的诗社钟会,连结成多方位、多层次立体交叉的联吟网络。这种多方位、多层次的立体交叉联吟,一直延续到光复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盛行不衰。
台湾诗钟社团联吟之所以兴起和盛行,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日据时期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实行一系列高压统治政策,台湾钟手不得不利用联吟的方式,来沟通联络全岛声息,敦睦诗人情谊,进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化零为整,共同对抗日殖当局的高压统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台湾诗钟社团联吟是日殖当局高压统治的产物;另一方面,通过参加联吟比赛,各路钟手可以把自己日常在社内课题击钵中切磋砥砺学得的创作技艺充分展露出来,一显身手,甚且技压群雄,抡元得奖,进而扩大社团影响,壮大社团声威。所以,日据以来台湾的诗钟社团无不极力勖勉社员参加社团联吟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