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了自黄远生首创近代新闻通讯以来,至今影响重大的47位作者的50篇通讯佳作。这些通讯有的如实记载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某一重要历史进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有的生动描写某一先进典型人物,展现其言语行为,反映其思想风貌,揭示其精神境界,具有很好地示范和榜样作用;有的深刻揭示某一社会现实问题,或指点迷津,启发思考,或针砭时弊,扶正祛邪,借以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这些通讯中有不少作品写作技巧精湛,写作风格独特,运用的语言生动优美,展示的情节曲折感人,从写作业务上看堪称代表之作,对后人有着一定启示和借鉴意义。代表作用有:黄远生《外交部之厨子》、瞿秋白《饿乡纪程》、陆定一《五卅节的上海》、邹韬奋《上海血战抗日记》、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联》、夏衍《包身工》、彭子冈《毛泽东先生到重庆》、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等。
翻开新中国的历史长卷,你会发现一串串响亮的名字,而且会寻到他们许多感人至深的事迹——
20世纪50年代,河北遵化农民王国藩的“穷棒子精神”为翻身农民指引了一条互助合作、奋斗脱贫的道路;鞍钢工人王崇伦“要和时间赛跑”的精神,激励成了国家主人的工人群众竭尽全力去为国家多做贡献;志愿军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成了人们心目中“最可爱的人”,他们的事迹鼓舞着各条战线的群众去战胜困难,奋勇进取。
60年代,大庆人的优秀代表铁人王进喜成了艰苦创业者学习的楷模;大寨人与天奋斗,向地要粮的顽强精神成了5亿农民的杰出代表;我国登山健儿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非凡壮举为正处在困难时期的中国人民提供了克服困难、英勇奋斗的信心和勇气;县委书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人民公仆形象深深印在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心里,成为鼓舞他们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高中毕业生邢燕子自愿到农村去的行动,呼唤着多少有志青年奔向农村广阔天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解放军战士雷锋的事迹,启发了多少青少年去领悟人生的真谛!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有作为的企业家、科技专家、先进教师、劳动模范、战斗英雄、优秀干部、青少年标兵——孔繁森、邓稼先、袁隆平、华益慰、吴仁宝、许振超、王顺友、任长霞、杨利伟、张丽莉,等等,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鼓舞和激励着亿万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而使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得以广泛传播,并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主要是媒体的宣传报道,特别是新闻通讯所发挥的独特的宣传作用。
新闻通讯以其细微的观察、细致的描写、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揭示,将新闻人物的生平事迹、精神面貌、内心世界真实地传递给读者。也正是因为新闻通讯所具有的这种独特功能及效果,使之成为最受欢迎的新闻体裁之一。
新闻通讯可以说是一种在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下形成的带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体裁。它长于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现手法来反映事件,报道人物,揭示问题,总结经验,因而具有消息等其他体裁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新闻通讯兼具文学性和新闻性两大特征,既能更好地满足受众全面、深入了解新闻事件与人物的需要,又以不拘一格的行文结构和饱含深情的笔触,把多彩生活的本来面貌呈送给读者,带给读者以美的阅读享受,因此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读者青睐,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中国近代新闻通讯,始于民国时期名记者黄远生1912年在《申报》上发表的“远生通讯”。它一问世便受到读者喜爱,成为历久不衰的一种新闻体裁,并在长达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进步。
早期的中国通讯,沿袭了古代纪实文学的实录方式和表现手法,因此带有传统史传、游记文学的浓重色彩。在黄远生等记者的努力下,中国近代新闻通讯开始注重“深刻之观察”“缜密之研究”“系统之叙述”“隽趣之描写”,这使它更加符合新闻的特点与本质,更加具备现代通讯的特征与风骨。
从黄远生之后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是中国新闻通讯发展的成熟期和丰收期。这一时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新闻通讯这一体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长足发展。新闻通讯不但写人、写事、写地方风貌,也写工作经验,而且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各种表现手法融于一体,使其更富感染力和穿透力。可以说这一时期新闻通讯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日益成为宣传典型、推动工作的有力手段。
《中国百年新闻经典:通讯卷(修订版)》:
作者简介
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省内江人,中共党员。1935年起开始担任《大公报》记者,曾创办香港《华商报》,担任新华社华中分社、华中总分社、《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新华社跟随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转战陕北,负责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务院办公室副主任等职。著有《中国的西北角》《动荡中之西北大局》等通讯名篇。1991年以他的名字设立“范长江新闻奖”(2005年起与韬奋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是中国嘉奖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项。口综合素质
知识结构范长江自幼在祖父的教导下识字读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28年他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而离校,后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他阅读了大量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同时刻苦学习外语,拥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思想。他重视调查研究,曾花费大量时间对中国西部的历史、政治、社会经济情况进行了极其详细的研究。他的西北通讯之所以能够成为传世名篇.与他长期积累形成的深厚学养、丰富阅历有密切的关系。
专业技能范长江在写作上有很高的造诣。他非常注重选择重大题材,把新闻采写与时代精神、人民需要紧密结合。他坚持“用事实说话”的原则,准确、客观地还原事实真相,并在亲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有价值的见解。他善于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把事件、人物和景物有机组合,以画龙点睛式的精练语言,发表对事件的看法,发人深省。他的作品饱含着浓郁的文化和地域色彩,文字平实明快,通俗晓畅而又凝练,形象生动,笔触细腻富于感情,感染力强,受到读者欢迎。
职业道德范长江是中国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不惧艰险,多次深入第一线,出生入死,为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敬业精神和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有口皆碑。在写作《中国的西北角》时,他以大无畏的勇气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长途跋涉2000多公里,路途之艰苦不亚于红军长征。他以强烈的责任感强调新闻真实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新闻工作者必须以最客观公允的态度报道事实,“不论人,只论事”。他始终保持着鲜明的民众立场,把报刊视为维护民众利益的武器,认为只有有利于人民的,才是新闻。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渗透着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和对反动统治的痛恨。他注重新闻工作者的品行和修养,严格自律,勇于坚持真理,不惧威逼利诱,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创新能力范长江有敏锐的新闻嗅觉,善于捕捉重大新闻。“西安事变”爆发后,他预感到中国政局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立刻进入西安、延安等地进行实地采访,是第一个从国民党统治区到延安,向全国正面报道共产党的政策和立场以及红军根据地真实状况的新闻记者。范长江以写西北题材见长,而他在突破地域与政治阻碍的胆识气魄上也令人望尘莫及。他采访深入,善于寻找具有时代意义,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能够想到常人想不到的地方,使作品具有相当的深度。他先后筹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国际新闻社”,创办中共中央在海外的机关报《华商报》,并发表长篇连载《祖国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