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原名《我的哲学思考》,2008年由时事出版社出版。作者何新是中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知名政论家。此次出版,修改了书名,内容及篇次亦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主要收录了作者近些年来思考哲学问题、研究哲学著作中所作的扎记。深度反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和哲学、宗教观点。
此书只能显示关于新型逻辑的一种幼稚原创形态,因而仅具有导引和拓荒的意义,尽管如此,我认为此书乃是我生平所有著作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一个民族,要想从历史上站立到世界的前列,就必须首先从哲学上站立到当代世界的前列。
在本书中,尝试描述和研究人类思维中一种特殊的概念系统——“历史概念类集”。这种概念系统(黑格尔称之为“理念”系统),作为系统化的历史概念集合.是在观察和描述某一事物连续的形态演化——即历史形态演化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
这种概念系统,具有特殊的逻辑关系和逻辑结构,这种逻辑关系和结构具有动态的性质,并且超越了古典形式逻辑和现代数理逻辑所已知的论域。传统逻辑以同一律(A:A)为基石,是对称逻辑。
对历史概念类集的研究,最终将会导致一种非对称(A不等于A)的本体论新逻辑类型——泛演化逻辑的建立。
这种非对称新逻辑的发现,可以追溯到希腊哲学史中的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但较系统深刻的理论,则最早为黑格尔所提出.黑格尔已意识到这种新类型逻辑的存在,当时黑格尔称之为“思辨逻辑”(DieSpeku!atveLogik)。
黑格尔认为,思辨逻辑基于“概念的自身运动”。黑格尔已经意识到:一个事件的发生及演化进程、实同构于通过一系列前提条件的一个演绎推理模型。因此黑格尔说:“理念本质上是一个过程。”“任何理念的存在都是一个推论。”
何新,中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国际知名政论家、战略问题评论家;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专职)。
1979年任中央财政金融学院教师。1980年以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职于全国政协.从事研究工作。
卷一 方法与哲学
[泛演化逻辑引论]
第1章 论泛演化逻辑的方法论意义
“历史概念类集”及其特殊的种属关系
概念自我演化的基本规律
泛演化逻辑对于科学认识的意义
第2章 论逻辑思维的本体论基础
第3章 张世英教授对何新论文的审评意见
第4章 论“历史概念类集”
[讨论与回应]
第5章 对“历史概念集合”的几点补充性意见(卢新文)
第6章 历史概念类集符合于“演序”及“链”关系(李晓)
第7章 对“历史概念集合”的初步研究(张莱)
第8章 一位数学家给何新先生的一个建议(刘勃)
第9章 进化分类学的逻辑结构
引言
生物分类理论的两个阶段
生物物种的演进史
进化分类学蕴涵的特殊概念关系
物种历史概念类集的规律
第10章 钱学森教授关于泛演逻辑及“何新树”的三封信
卷二 札记
第11章 逻辑笔记(一)
第12章 逻辑笔记(二)
第13章 逻辑笔记(三)
第14章 逻辑与哲学问题(一)
第15章 逻辑与哲学问题(二)
第16章 关于语言与思维
第17章 关于概念、判断及三段论
第18章 关于演绎三段论的“格”
第19章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札记
第20章 古希腊哲学中的“辩证法”
第21章 关于“否定”之“否定”:澄清一个由来已久的误解
第22章 《资本论》第一章的演绎方法与黑格尔的逻辑三段式
卷三 哲学史讨论
第23章 古希腊辩证思想简史
第24章 逻辑悖论的研究
第25章 关于悖论
第26章 关于逻辑的四种类型
第27章 辩证法与归谬法
第28章 黑格尔逻辑的来源
第29章 黑格尔《逻辑学》释义
第30章 论黑格尔逻辑学的三重涵义
第31章 关于“逻辑”的唯名论与唯实论
第32章 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语源及本来语义
第33章 朱光潜教授的一封信
卷四 关于我的逻辑学研究
第34章 新“唯实论”的概念观
我的第一篇逻辑论文
《哲学笔记》引我走入哲学之门
上书毛泽东谈哲学
《矛盾论》的一个错误
从语根找哲学
人间最强大的力量是智慧
两种对立与两种矛盾
黑格尔逻辑学的来源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逻辑理性主义更见深刻
一种新的逻辑理念
唯名论与唯实论
分类是大自然作出的
概念具有实体性基础
思辨逻辑是形式逻辑的基础
关于“何新树”
揭示思维之谜
钱学森的第二封信
探索新逻辑之路
第35章 “逻辑斯蒂”与数理哲学
新黑格尔主义不懂黑格尔
关于因果律的佯谬
第36章 关于逻辑学中的悖论问题
第37章 自然主义的科学哲学
……
卷五 思考与评论
卷六 读书札记
卷七 经典重译与新论
卷八 我思考哲学的历程
附录
“这个小小的历史曾经得到了继承,并且得到过重演;例如在‘唐.吉诃德’身上,就出现了完全相同的事情。巴拉塔里亚岛的总督桑乔坐堂问案时,便遇到一些非常麻烦的情况的考验。
在这位总督的辖境内,有一座桥,不过桥旁还树立了一个绞架。行人必须满足一个条件,才许通过这座桥。这个条件是:旅客必须说出他真正要到哪里去;如果他说了谎,那就必须放在绞架上吊死。现在有一个人来到桥上,在回答上哪里去的问题时,他说,他上这里来是为了在绞架上吊死。守桥的人对这个回答大大地困惑了。因为如果把他吊起,那他就是说了真话,应当放他过去;如果放他走了,那他就是说了假话。他们无法解决,于是请总督明断,总督说出了一句聪明话:在如此疑难的情况之下,应该采取最温和的作法,因此应当放他走。桑乔没有苦苦地去想破脑袋。
有人间梅内德谟,他是否已经停止打他的父亲了?人们要想使他陷入困境;不管他的回答是‘是’还是‘否’,在这里都是有危险的.梅内德谟回答道:我既没有停止,也没有打他。对方对于这个回答是不会满意的。这是一个两方面的回答,把两个方面都同样地扬弃了。通过这个回答,问题事实上是解答了,承认自己说谎的人是否说真话:他同时既说真话而又说谎,而真理就是这个矛盾。矛盾可以毫不费力地在意识面前指出来,——矛盾出现在感性事物、存在、时间之中,它们的矛盾必须加以揭露。”
记者:真有意思。
何新:黑格尔也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分析了上述悖论的意义,他指出:
“每一个语句都由一个主语和宾语组成,主语和宾语是不同的,我们在表象中以为它们是统一的;而那在平常的意识看来是真的东西,乃是单纯的、不自相矛盾的。可是事实上单纯的、自同一的语句却是同语反复,毫无所说;凡是有所说的语句,都包含有不同的东西,——由于它的不同进入了意识,所以它就是矛盾的。可是平常的意识就此终结了;凡是有矛盾的地方,便只有解体,便只有自我扬弃。平常的意识并无惟有对立面的统一才是真理这一概念,——并不知道,如果把真理了解成单纯的意思,虚假了解成对立、矛盾的意思,那么在每一个语句中就都有真理和虚假。一个命题或者是真的,或者不是真的;一个对象不能有两个对立的宾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