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做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建院30周年重要学术活动的成果,集中了研究院一流专家、学者的心智 和研究探索,纵论世界变局和风云激荡,冷静观察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对国际基本问题和基本形势进行了分析、阐述;下篇对国际面临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了集中说明和论述。本书观点鲜明、论说深刻、资料丰富、翔实,论据有力,涉我性强,堪称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精品。
我们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世界政治经济大变局。大变局的实质是世界告别后冷战时期步入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经济从单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变。“后冷战时期”结束世界终于告别了“后冷战时期”,没有任何告别仪式。当代历史的一个特殊时期悄然离我们而去,没有任何重要人物或机构,以任何令世人注意到的方式对此作过什么宣示、讨论或哪怕是某种表示。只是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很少再提“后冷战时期”这个词儿,有识之士关注的新话题已成为“世界正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冷战结束以来那么多年,人们如此热烈、频繁地玩味、咀嚼“后冷战时期”概念,转瞬间即弃之如敝屣。我们在历史的时间坐标轴上甚至找不到“后冷战时期”结束的确切标记。“后冷战时期”以这样的方式收场,成为过去的历史,绝不仅是一种历史的嘲讽,而是具有重要的现实含义。它以特殊的方式昭示世界正在经历的重大转变所具有的某种内在特质。
全球化时代与多极化世界(代序) 上篇 第一章 金融危机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一、加快国际战略格局多极化进程 二、促使大国加快战略与相互关系调整 三、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进展 四、推动发展模式更趋多元 五、中外互动进人新阶段 第二章 国际地缘政治变局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非西方国家群体性崛起及其地缘政治影响 二、中国面临新的战略挑战 三、对21世纪中国地缘战略的思考 第三章 大国关系迈入新阶段 一、大国俱乐部发生重大变化 二、大国经济实力差距明显缩小 三、大国相互依存进一步增强 四、大国关系模式加快转变 五、大国竞争领域不断扩大 第四章 未来10年世界经济形势 一、新兴经济体异军突起,全球经济基础嬗变 二、发达经济面临诸多难题.结构调整难度大 三、全球经济增势趋缓,多元发腱趋势明显 第五章 国际战略与安全环境发展趋势 一、国际多极格局开始形成,战略关系孕育新形态 二、国际体系进一步重构,规制权博弈持续深化 三、国际安全形势更趋复杂严峻,安全模式待创新 第六章 全球化的历史命运 一、全球化及其目标 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与国际金融体制改革方向 三、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货币体制改革 第七章 美国经济霸权的命运 一、关于美国经济霸权命运的不同认知 二、政治经济学的解读 三、奥巴马“新政”成败攸关 第八章 北约的演变及其发展前景 一、冷战结束和“9·11”以术北约的演变 二、美欧对北约的战略考虑 三、北约发展受内外因素制约 四、北约的发展前景 第九章 上合组织的战略定位与发展前景 一、上合组织:欧亚大陆的“稳定器” 二、新欧亚思想:上合组织的核心价值观 三、上合组织的发展前景 第十章 “9·11”后的中东新乱局 、中东乱局的背景 二、“中东问题”的演变 三、中东新乱局 四、中国与中东 第十一章 非洲迎来和平发展的新机遇 一、自主发展的“内动力”增强 二、外部对非洲“关注”和“借重”提升 三、加强与新兴大国合作成为促进发展的新动力 四、非洲实现“复兴梦想”任重道远 第十二章 拉丁美洲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近十年拉美发生的深刻变化 二、拉美发生深刻变化的主要原因 三、拉美面临的主要挑战 四、拉美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下篇 第十三章 国际核军控机制调整与中国 一、当前国际核军控机制调整的背景 二、国际核军控格局的新特点 三、国际核军控机制转型面临障碍 四、中国的作用与未来压力 第十四章 国际政治中民族分离问题的多维分析 一、世界地缘政治版图的碎片化 二、民族分离运动的理论根基存在先天局限 三、“民族自决权”渐成西方大国削弱对手的战略手段 四、模式选择影响对民族分离主义的“免疫力” 第十五章 “网络权势”及全球竞争态势 一、“网络权势”的内涵和实质 二、美国引领全球“网络权势”竞争 三、各国围绕“网络权势”的博弈口益激烈 第十六章 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怖斗争 一、国际恐怖主义持续演变 二、加强反恐各扫自家门前雪 三、国际反恐道路仍任重道远 第十七章 全球化时代的金融安全问题 一、金融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愈发突出 二、金融市场化改革与金融稳定基础 三、金融自由化与外部金融风险 四、未来中国金融领域安全隐患 第十八章 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前景展望 一、当前气候谈判争议焦点 二、未来气候谈判的前景与挑战 三、主要国家的谈判目标与选择 第十九章 国际新能源发展态势 一、当前发展态势 二、问题及挑战 三、前景展望 第二十章 全球水资源危机及应对 第二十一章 国际海权竞争与中国国家安全 第二十二章 港澳台关系发展态势 编后记
开始适应性的改革。2005年,联合国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成立了建设和平委员会,用人权理事会取代人权委员会,改善和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开启了安理会改革进程。2009年,有关安理会改革的政府间谈判正式启动,各方围绕改革方案、扩大后的安理会与联大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英、法所提延长非常任理事国任期的过渡性的小幅改革方案得到较多呼应,新当选的第64届联大主席特赖基表示任期内将继续现有进程,改革后的安理会可能形成五个常任理事国、日印德巴和两个非洲国家等任期较长(两年以上)的非常任理事国、原有任期两年的非常任理事国等三个层次的等级结构。其次,专门性国际机构进一步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的股权结构和职能进一步调整,前者将围绕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新增5%甚至更高的投票权问题、后者将围绕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新增3%甚至更高投票权问题展开改革。金融稳定论坛变成金融稳定委员会之后,可能围绕强化信用评级机构和衍生品监管等问题进一步调整和探求发展方向。世界卫生组织为应对H1Nl等疫情的泛滥,在疫情发布、疫苗研发、治疗指导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联合国粮农组织自2007年全球粮食危机愈演愈烈以来,以官员绝食、举办粮食峰会等方式成功地将消除饥饿人口、确保粮食安全的理念推至全球各个层面,并确定将其下属的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改造成“最重要、最广泛的消除世界饥饿的国际交流和政策协调平台”,强化职能的趋势更加明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断升温的背景下,其是否要向新的国际气候治理机制转变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断上升。国际原子能机构如何改革适应核裁军和核不扩散形势的新要求以增强行动能力,国际能源机构是否要把中国吸纳为新成员以扩大代表性和加强职能等等,这些问题都变得越来越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