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微观的唐宋昆虫文学发展史,主要论述了唐宋时期昆虫题材在诗词中的历史发展进程,通过对各类昆虫意象的审美选择,探索其内在的文化意蕴。全文共四章,第一章是对先唐昆虫文学的溯源,厘清其历史成因。第二章是写唐诗宋词里的昆虫意象,如春夏的蜂蝶之美好、秋冬的蟋蟀之哀情。第三章写唐诗宋词里昆虫的文化意蕴,从灾害敬畏和蝗虫诗、农桑之基与蚕事诗来反衬社会的现状,以朝生暮死的蜉蝣、脱胎换骨的鸣蝉来反思生命意识,借科举诗词中来分析考生与考官的“学而优则仕”之情结,用讽刺类昆虫文学来针砭时弊。第四章写白居易、吕渭老、王沂孙等唐宋诗词名家笔下的昆虫,以个性化的书写特征,描绘唐、南渡、宋末等不同时期文人对昆虫的不同态度。
本书在学界首次提出了“昆虫文学”这一命题,开拓了文学研究领域,丰富了文学研究的文本关注范围,使咏物文学的题材研究走向分类更细致、主题更专一、意义更深刻的探索阶段。
写在前面
昆虫文学,顾名思义,主要指文学作品中以各类昆虫为题材,以及涉及昆虫意象的文学。就其内涵而言,它包括各时期的发展演变规律和盛衰之状况;各类昆虫的意象表现和文化意蕴的差异;不同作家写作的思想倾向,以及凡与昆虫直接或间接有关系之各事项,如思想、经济和政教之类。
事实上,昆虫文学由来已久,但这类表现微观世界的作品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因此,本书提出“昆虫文学”这一概念并加以论述,试图通过古人对这个微观世界的关注与表现,来反映唐、宋这两个时期的文化、文学及学风的悄然转变。在各种物象中,昆虫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还具备独特的形态之美和声音之美,给人们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自西周时期到现在,昆虫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一直持续存在。因此,对昆虫文学进行关注和研究是有必要并且是有价值的。
本书初步建构了昆虫文学的研究框架,从而开拓了文学研究领域,丰富了文学研究的文本关注范围,使咏物文学的题材研究走向分类更细致、主题更专一、意义更深刻的探索阶段。通过对昆虫文学的研究可以发现,微观的文学世界有丰富的文学蕴含,其以小见大的文学功能,甚至使其拥有其他题材不具备的优越性。
昆虫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文心雕龙·物色》中的“物”指的就是“自然万物”,这篇文章是对自然景物描写的实践所做的一次较为全面的理论总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即阐明了情与物的关系。“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说一片飘零的落叶尚且会牵动人的思绪,几声秋虫的吟唱就足以动人心弦。再说到“《诗》人感物,联类不穷”的情况,“‘莭莭’学草虫之韵”,以最少的文字概括丰富的内容。诚然,昆虫文学始于《诗经》,《卫风·硕人》中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句已成为后世形容美女的圭臬,其“多识草木鸟兽虫鱼”的亲民化、生活化路线特征,注定了《诗经》接受与传播的生生不息,成为昆虫文学的滥觞。
秦汉魏晋六朝很好地延续了《诗经》里的意象传统,在诗、赋中将昆虫文学发扬光大,诞生了大量与文人精神相呼应的昆虫赋,例如曹植的《蝉赋》、傅咸的《蝉赋》等。值得重视的是魏晋涌现的14种多达25篇的昆虫赋,深刻践行了“言有浅而可以托深,类有微而可以喻大”的文学观念。唐宋时期的文人早已不满足于对昆虫本身的刻画,把他们深邃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昆虫身后那广阔的社会人生,思考和呐喊交织在字里行间,牵挂与怨愤洋溢在心头笔端,种种复杂的情感指向,皆因一虫!
在唐宋昆虫诗词的世界里,被吟咏最多的首推蝶、蜂、蝉、蚕,从“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优美描绘到“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深情寄托;从“鸟散千岩曙,蜂来一径春”的报春使者到“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社会反思;从“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的怅惘迷茫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的悲秋写照;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千古一叹到“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科举号角,无一不展示出唐宋昆虫诗词的无限魅力。今日之众人,在回顾“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瑏瑠的长恨之叹时,在重温“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瑏瑡的柔情关怀时,依然会为这充溢了古人内心那股最温柔的力量所撼动!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瑏瑢我们无法否认昆虫与文学不可分割的联系,然而,各类昆虫意象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了文学视野?昆虫入诗、入词对于文学的发展、繁荣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贡献和意义?昆虫们所指代的感情蕴藉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过程?具有怎样的文学影响?诗人、词人对昆虫有着什么样的特殊喜好等这些问题,就是等待当代学者去探索的新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