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上博简<曹沫之陈>疏证与研究》研究特点:其一,关于《曹沫之陈》一书的成书时代,书中从多方面论证了《曹沫之陈》当初成于春秋中前期的鲁国史官的记录,而非如后世诸子那样,为诸子或其诸子师徒的著述。其二,《曹沫之陈》一书的性质非是兵家的书,而是近似于《国语·鲁语》的“语”类著作。其三,《曹沫之陈》的理念是春秋中前期的社会思想的表现,而不是春秋末年至战国时代的思想。显然,这三项都是关于《曹沫之陈》研究的核心问题。除了这三项以外,读者还会发现书中对于相关简文的考释、编连等,亦每有立论坚实的新见。
我国传统学术早在夏商周三代就已经连续发展了一两千年的时间,那个时代出现的以《诗》《书》《易》等为代表的经典,成为王官之学的标志。以后的学术发展皆从六经而起。诸子学说,由春秋晚期的老聃、孔子开其端绪,此后方渐兴起,至战国时期而蔚为大观。在此之前有一个从西周王官之学向诸子之学的转变递进的阶段。西周王官之学的情况比较清楚,其学术之源就是《诗》《书》《易》《礼》等经典。据《国语·楚语》上篇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教授太子的内容就是这些经典,是篇谓:“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春秋时代的有识之士,研究王官之学的经典,并且结合社会实践以发展这些经典的精义,实为春秋时期诸子兴起之前学术的主流,是从王官之学向诸子之学过度的津梁。然而这个时期出现的学术经典,我们今天看到的实在太少,只是从《左传》《国语》等文献中略微窥见一些当时学术与思想学说的影子。侯外庐先生曾经指出:“由‘官学’到‘私学,进程的难以转化性,无疑问地是思想史研究上的一个重大疑难。”要解决这个疑难,既需要新的材料,也需要新的探索。幸得上博简《曹沫之陈》面世,才使人们见到了前诸子时代的一部珍贵的书。《曹沫之陈》正是王官之学与诸子之学中间的一部经典,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上承王官学术之菁华,下开诸子学术之端绪,是我们研究先秦学术与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材料。
上博简《曹沫之陈》面世之后曾经引起学界高度关注。专家们考释简文,分析其意义,推断其时代,提出了诸多卓见,其中尤以李零先生的杰出工作为学界所称扬。王青同志所著《(曹沫之陈)疏证与研究》-书初版于2009年。其后她坚持不懈地进行钻研,又完成了增订本的修改订补工作。这部书值得学术界重视的地方,愚以为至少有以下三项。其一,关于《曹沫之陈》-书的成书时代,书中从多方面论证了《曹沫之陈》当初成于春秋中前期的鲁国史官的记录,而非如后世诸子那样,为诸子或其诸子师徒的著述。其二,《曹沫之陈》-书的性质非是兵家的书,而是近似于《国语·鲁语》的“语”类著作。其三,《曹沫之陈》的理念是春秋中前期的社会思想的表现,而不是春秋末年至战国时代的思想。显然,这三项都是关于《曹沫之陈》研究的核心问题。除了这三项以外,读者还会发现书中对于相关简文的考释、编联等,亦每有立论坚实的新见。
这部书所得出的结论,不少有异于诸多专家的成说,其能否成立,能否为学界所接受,自然要待专家长时间的审视和检讨。可是作为一家之说,我相信,这部书对于简帛研究、先秦学术思想的研究等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所以,这部书数年来曾经得到不少专家的鼓励和支持。王青同志能够提出新见,并且予以翔实的缕析和有力的论证,这得力于她曾在杨朝明先生指导下打下了深厚的学术研究基础。她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亦多得刘家和、易宁、蒋重跃等先生的指教,加之她本人刻苦努力,博学善思,所以才有了这部书的成就。
顾颉刚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编定《古史辨》第3册的时候,曾经在书的自序里说:“我们知道:我们的功力不但远逊于清代学者,亦且远逊于宋代学者。不过我们所处的时代太好,它给予我们以自由批评的勇气,许我们比宋代学者作进一步的探索,——解除了道统的束缚;也许我们比清代学者作进一步的探索,——解除了学派的束缚。它又给予我们许多崭新的材料,使我们不仅看到书本,还有很多书本以外的东西,可以作种种比较的研究,可以开出想不到的新天地。”我想,这段话用在现今,也是完全合适的。比之于顾颉刚先生的时代,我们见到了更多更重要的“崭新的材料”,这是当今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荣幸,也将更多的责任放在了当代学人的肩上。《曹沫之陈》正是这“书本以外的”“崭新的材料”当中的一种,认真研究它,自是一个重要任务。春秋时代的学术,正是王官之学向诸子之学过渡的阶段。学术界对于这个阶段的思想与学术的研究往往语焉不详,尚待开掘之处甚多,也许《曹沫之陈》的材料和王青同志的这部书,会给予这方面的研究以较多的推动。相信王青同志在这部书的基础上会更加努力前行,取得新的成绩。
查看全部↓
绪论
上编 《曹沫之陈》疏证
【简1】
【简2】
【简2】背面
【简3】
【简4】
【简5】
【简6】
【简7】
【简8】
【简9】
【简10】
【简11】
【简12】
【简13】
【简14】
【简15】
【简16】
【简17】
【简18】
【简19】
【简20】
【简21】
【简22】
【简23】
【简24】
【简25】
【简26】
【简27】
【简28】
【简29】
【简30】
【简31】
【简32】
【简33】
【简34】
【简35】
【简36】
【简37】
【简38】
【简39】
【简40】
【简41】
【简42】
【简43】
【简44】
【简45】
【简46】
【简47】
【简48】
【简49】
【简50】
【简51】
【简52】
【简53】
【简54】
【简55】
【简56】
【简57】
【简58】
【简59】
【简60】
【简61】
【简62】
【简63】
【简64】
【简65】
附录
《曹沫之陈》释文新编
《曹沫之陈》新编释文意译
下编 《曹沫之陈》综合研究
第一章 原始《鲁语》的一部分
——论《曹沫之陈》的性质
第一节 “就事论事”抑或是“经验总结”
——论《曹沫之陈》的成书年代
第二节 《曹沫之陈》是鲁国史官所作
第三节 《曹沫之陈》系原始《鲁语》的一部分
附:《曹沫之陈》与《国语·鲁语》的文体形式比较表
第四节 从《曹沫之陈》看“语”文体的起源与发展
第五节 关于《曹沫之陈》篇题的一个思考
第二章 论《曹沫之陈》成书的背景
第一节 论《曹沫之陈》成书时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道术将为天下裂”
——论《曹沫之陈》成书时的学术背景
第三章 《曹沫之陈》思想研究
第一节 “修政而善于民”
——《曹沫之陈》的政治理念
第二节 “夫陈者,三教之末”
——《曹沫之陈》论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第三节 “战有显道,勿兵以克”
——《曹沫之陈》对于战略理念的一个总结
第四章 从口述史到文本传记
——论“曹刿—曹沫”形象的演变
第一节 关于曹刿—曹沫其人其事的争讼
第二节 关于“曹刿—曹沫”记载的演变
第三节 从口述传说到文本传记
第四节 曹沫史事求真
第五节 上博简中的“曹沫”
附:“曹沫为刺客说”见于诸书之比较表
第五章 周代“尚文”—“尚武”:关于曹沫形象与世风关系的思索
第一节 “尚文”—“尚武”:论周代世风移易问题
第二节 关于周代世风移易原因的分析
结论
附录一 与《曹沫之陈》有关的研究论文
春秋时期鲁国施氏家族探析
先秦时期战功名称问题——上博简《曹沫之陈》的一个启示
附录二 与先秦“语”文体有关的研究论文
“命”与“语”:上博简《吴命》补释——兼论“命”的文体问题
《论语·侍坐》章 正读——兼论《论语》的成书问题
附录三 《曹沫之陈》新编联图版
附录四 《曹沫之陈》与诸书的比较图表
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增订版后记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