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城市社会变迁史》描绘了新石器时代以降,宜昌古城先民筚路蓝缕、繁衍生息的演变进程:近代以来宜昌城市遭受外力冲击,经受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的凤凰涅槃史;最终走向新道路,渐次实现中等城市到大城市的历史性跨越的多彩画卷。全书纵贯万余年,横跨城市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活等多领域。初步梳理了宜昌的城市周期史:先民生息地望—军事重镇—郡县治所—过载码头—通商口岸—水电都市—三峡城市群中心城市。最后对三峡城市群建设中的宜昌作为领头雁的作为与担当作了简要展望
前言
第一章 宜昌古城的起肇与变迁
第一节 宜昌古城地名与地理
一 宜昌城市名称的嬗变
二 宜昌古城地理的形成
第二节 先民生息地望与城邑形成变迁
一 先民生息地望
二 城邑起肇变迁
三 古城建制沿革
四 城邑治所位移
第三节 起肇变迁中的宜昌古城文化
一 名人成就历史文化名城
二 景物文化伴古城
三 古邑风俗同巴土
第二章 外力冲击下近代宜昌发展的转型
第一节 宜昌开埠与宜昌近代化的开启
一 开埠前的宜昌城市发展及社会情形
二 宜昌开埠与宜昌融入近代化进程
三 宜昌向通商口岸城市转型
第二节 转型中的近代宜昌
一 外力刺激下工商业的渐次发展与起伏
二 近代宜昌的水利及移民
三 近代宜昌的教育文化事业
第三章 战争时期宜昌城市发展的起伏
第一节 辛亥时期宜昌城市的变迁
一 辛亥革命风潮中的宜昌城市
二 辛亥时期宜昌城市的畸形繁荣
第二节 军阀混战与大革命年代宜昌发展的拐点
一 北洋军阀在宜昌的黑暗统治和对宜昌城市的破坏
二 大革命洪流中的宜昌城
第三节 激荡年代宜昌城市的兴衰
一 大革命失败后宜昌的历史走向
二 土地革命时期宜昌城市的蹒跚前行
第四节 宜昌承载民族生命通道和日军对城市的巨大破坏
一 宜昌承载民族生命通道
二 日军野蛮侵略对宜昌城市的巨大破坏
第五节 宜昌迈向新的发展起点
一 宜昌人民争取新前途的斗争
二 为迈向新阶段做准备
第四章 宜昌建市和三线建设与宜昌城市的发展
第一节 宜昌建市与城市功能的完善
一 宜昌建市开启城市化进程
二 宜昌城市的社会治理
三 宜昌城市的社会改革
四 宜昌由转口贸易城市向多功能城市转型
第二节 三线建设与宜昌城市发展
一 宜昌城市建设的良好起步
二 宜昌缓步前行与发展中的曲折
三 三线建设与宜昌城市发展的新契机
第五章 三峡工程梦想与宜昌城市崛起
第一节 三峡工程梦想
一 孙中山先生的三峡梦
二 民国时期的三峡工程构想
三 新中国三峡工程梦的启航
第二节 葛洲坝工程助推宜昌崛起
一 葛洲坝工程的兴建
二 葛洲坝工程助推宜昌新跨越
第三节 三峡工程助推宜昌跨人大城市行列
一 世纪工程的决策和论证
二 三峡工程助推宜昌实现第二次振兴
第六章 走向三峡城市群中心城市
第一节 三峡城市群的构想
一 三峡城市群构建的现实背景与理论基础
二 三峡城市群的历史渊源及现实基础
三 三峡城市群的发展定位与功能布局
四 三峡城市群的实现路径
第二节 宜昌是三峡城市群中心城市
一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二 日臻成熟的区域中心
参考文献
后记
《宜昌城市社会变迁史》:
首先,就文献资料而言。文献资料对寻觅步氏父子城垒方位提供了三条信息:一是赤矶。《东湖县志》在山川类中载,赤矶在县西北五里步阐筑城之所。又在舆图类中称赤矶为步阐故城。赤矶面西坝而负北埴。矶咀插入江底,水势旋折纡徊,经至喜亭而汇大江。这表明赤矶曾在今宜昌市区三江航道中。“古彝陵八景”中有一景,就称“赤矶钓艇”。赤矶作为参照物对考证步氏父子城垒的方位来说是有价值的。它表明步氏父子城垒在清代东湖县城靠长江三江西坝附近。笔者通过实地考察,此处大致在今宜昌市区沿江大道与石字岭路交会处稍上的三江中。说步阐故城在赤矶处尚可考究,但要说步阐故城在赤矶之上则不可能。道理很简单,在今长江三江中的一块礁石上岂能筑起一座军垒呢?然而,往往事出有因,此因与赤溪有关。
二是赤溪。《东湖县志》载,赤溪在州北门外三里。明代雷思霈有诗日:北门三里赤溪流,百里青溪千仞秋。我欲往来二溪上,青溪骑马赤溪舟。在县山川图中标明赤溪自东北至西南流入三江。①这准确地标明了赤溪的方位和与州、县治所间的距离,表明赤溪是州、县城北的天然屏障。据笔者的实地考察,赤溪入长江口的方位大致在今宜昌市区沿江大道18号葛洲坝集团职工宿舍大院处。朝沿江大道上游方向走20米,是葛洲坝人民法院处,再前行340米,便与石字岭路交会,此路正与镇镜山北麓相对。再朝沿江大道稍往前行,便至古赤矶处。由此可见,赤溪在赤矶下游,彼此相距也不远。弄清赤溪方位与考证步氏父子城垒的方位会有什么关系呢?其间与陆抗平叛步阐有关。
三是陆抗平叛步阐。东吴凤凰元年(272年)九月西陵都督步阐降晋,镇军大将军陆抗奉命平叛步阐。陆抗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从西、南、北三面对步阐城进行围阻,东面越过樵湖岭一线二级台地便是东湖、东山,成为这面的天然屏障,因此尚未设围。西面设围即是西坝上的陆抗城,城南北大约在内河(今三江)街以上、向家牌坊至三江桥;东西自外河(即大江)至内河。城门东有迎门山(原市九中、今民康药厂一带,与三江左岸的西陵二路相对),西有炮台山(原宜大新村一带),北有杨家山(今三江右岸桥头南侧),三山呈三角形,城依山就势而筑土垣,四面天险,把城池的首要部分夹于三山之中,旁有屯甲沱,为屯兵之处。①南面设围据说是在今宜昌中心市区明清夷陵古城即东湖县城中的中书街一带,这里曾发掘出陆抗所筑土城的遗址。北面设围,在《三国志·陆抗传》中只写了简短的10个字,即“更筑严围,自赤溪至故市”②。《通鉴》在注中称“故市”为步骘故城,所居成市,而阐别筑城,故日故市。③这表明步氏父子两城是南北相邻的,都处于赤溪下游,步骘故城在赤溪以南、步阐故城以北。陆抗北面对步阐城设围是经过赤溪进入步骘故城实现的。因为赤溪与赤矶相距不远,而步氏父子两城又都在赤溪附近,因此将赤矶混同赤溪,方才导致把步阐故城误认为在赤矶附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