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选唐诗研究》探讨诗歌繁荣与选本兴盛的社会动力与学术渊源,以“汉书学”、“文选学”、类书、科举为切入点勾勒隋唐之际社会思潮的演变轨迹。在追溯“汉书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文选学”壮大繁荣的契机,考察《文选》与唐人选唐诗的历史地域因缘,衡定唐人选唐诗在文学史、批评史上的价值与地位。全面探讨崔融《珠英集》、殷璠《丹阳集》、《荆扬挺秀集》、《河岳英灵集》与元结《箧中集》的时代特色与批评价值,在总体关照与专题拓展的基础上将唐人选唐诗研究向纵深推进。
石树芳(1981.09-),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现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荣获浙江省社科联第八届青年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在《文学评论》、《清华大学学报》、《浙江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绪论
一 唐人选唐诗的界定
二 唐人选唐诗研究综述
三 本书的总体目标与主要论题
第一章 “选学”兴盛与唐人选唐诗的历史、地域因缘
第一节 从“汉书学”到“文选学”:史与文的嬗变
一 “汉书学”的繁荣
二 “文选学”的兴起
第二节 从宫廷史学到宫廷文学:科举的意义
一 宫廷修史与游宴唱和
二 科举变革与诗赋取士
第三节 “文选学”与唐人选唐诗的意义
一 李善与“文选学”转向
二 《文选》与唐人选唐诗的历史因缘与示范意义
三 《文选》与唐人选唐诗的地域因缘与学术中心
第二章 类书兴盛与唐人选唐诗的模式
第一节 类书的兴起
第二节 类书与唐诗
第三节 唐人选唐诗的模式:《翰林学士集》、《唐写本唐人选唐诗》
一 《翰林学士集》
二 《唐写本唐人选唐诗》
三 《才调集》的抄撮来源与诗歌归属补正
第三章 价值衡定:唐人选唐诗的文献与文学意义
第一节 文献价值
第二节 唐人选唐诗与诗歌创作的互动
第三节 文学价值与批评价值
第四章 崔融与《珠英集》
第一节 研究回顾
第二节 编撰过程:《三教珠英》、《珠英集》与珠英学士关系探微
第三节 编排方式:“官班为次”再考
第四节 选本特色:悲慨之风与过渡性质
第五节 选本意义
第六节 余论:李峤《杂咏》与崔融《唐朝新定诗格》
第五章 殷璠与《丹阳集》、《荆扬挺秀集》、《河岳英灵集》
第一节 殷璠生平及相关问题
一 殷璠生平辨析
二 天宝三载——盛、中之变新解
第二节 《丹阳集》所录诗人“仕宦不达”考辨
第三节 《河岳英灵集》再考
一 储光羲与《河岳英灵集》
二 殷璠与《河岳英灵集》
三 杜甫与《河岳英灵集》
第四节 《荆扬挺秀集》新证
第六章 元结与《箧中集》
第一节 研究价值
第二节 编纂过程
第三节 《箧中集作者事辑》补正举例:王季友生平补正
第四节 《箧中集》版本流传考
一 版本源流
二 《箧中集》补校
第五节 《箧中集》的文学思想
一 复古思想
二 写实精神
第六节 《箧中集》的选本意义与主体追求
一 选本意义
二 主体追求
附录 江夏李氏考索——以李善家族为检讨中心
一 江夏李氏的世系
二 江夏李氏的分支
三 江夏李氏的迁徙
四 江夏李氏的文化
参考文献
《唐人选唐诗研究》:
韦庄《又玄集》杜甫居于卷首,入选诗歌最多,这是杜甫沉寂数年之后首次在唐人选唐诗中获得关注与重视。《又玄集》未能全面展示唐诗成就,但是较为重要的大家、名家基本选人。韦庄本是著名诗人,对诗歌的体悟更加真切深刻。人选之诗如杜甫《春望》、李白《蜀道难》、王维《终南山》、常建《题破山寺后院》、李贺《雁门太守行》、张九龄《望月怀远》、高适《燕歌行》、崔颢《黄鹤楼》、杜牧《秦淮》等均传诵千古,具有一定眼光。
韦縠编撰《才调集》源于自娱,作品重见复出,混乱不堪,但是作为现存最大的唐人选唐诗,已有集唐诗之大成的追求,只是限于学识、态度未能全面展现唐诗多元的风格与丰富的成就。
综上所述,唐人选唐诗与唐诗创作呈现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基本趋势,部分选本并非简单地反映创作实绩,一定程度甚至超越同期的诗歌创作,全面展现批评对创作的指导作用。在唐诗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无论高潮、低谷,唐人选唐诗始终伴随左右。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社会环境与个人能力的制约,选本存在认识模糊、把握不准的缺陷,但是基本勾勒出唐诗的发展脉络,与唐诗的繁荣呈现出相辅相成的演进轨迹。
唐人选唐诗不仅重现诗歌的发展脉络,而且借助唐人选唐诗还可以判断作家、作品在当时当世的地位影响。唐代诗坛群星璀璨,名家辈出,在历史波涛的冲击下诸位诗人或日益显赫或渐趋没落,声誉影响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