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试图在完全遵从经典作家本意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还原、创新和发展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力图找到一种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喜闻乐见而又能贯彻经典作家本来意图的理论诠释,同时对长期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身上的种种似是而非的错误观念进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本书还运用创新的理论对老百姓关心的社会领域中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加以合情合理解释,重点是运用创新发展了的唯物史观理论对中西方在各个社会领域中的价值观加以对比分析,揭示其中的产生根源,使广大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中西方的种种差异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人文背景、社会根源以及各自的优缺点,正确对待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杜绝各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干扰,避免陷入种种厚此薄彼的错误观念。
卢双喜,男,1973年3月出生,河南濮阳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讲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曾经主持教育部、云南省“马工程”、云南大学课题各一项,出版专著2部,编著和参著作品4部,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
前言
第一章 唯物史观的理论部分
第一节 社会是个可怕的大迷宫
第二节 唯物史观的理论地位
第三节 唯物史观传统解读中的障碍和困惑
第四节 唯物史观的精髓新解
第二章 中西价值观比较研究的基点和起点
第一节 中西价值观比较研究的基点
第二节 中西价值观比较研究的起点
第三章 中西信仰价值观比较分析
第一节 “德性文化”和“智性文化”
第二节 中西美育价值观差异与分析
第三节 中西宗教观念差异与分析
第四章 中西经济价值观念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中西消费价值观念差异与分析
第二节 中西理财价值观念差异与分析
第三节 中西慈善价值观念差异与分析
第五章 中西政治价值观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第二节 中西社会伦理观念差异及原因分析
第三节 中美枪支文化差异及原因分析
第四节 中法女性地位变迁进程异同对比分析
第六章 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分析
第一节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及分析
第二节 中西广告文化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第三节 中西姓氏区别及原因分析
第七章 中西教育价值观差异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中西对教育角色及其关系的不同定位
第二节 中西学校教育之差异种种
第三节 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及分析
第四节 中西对未成年孩子恋爱的态度差异及原因
第八章 中西艺术审美观念的差异比较分析
第一节 从唯物史观比较东西方绘画的差异
第二节 中西雕塑艺术的差异及比较
第三节 中西影视文化差异与分析
第九章 中西居家生活方面的差异与分析
第一节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第二节 中西电影中的服饰差异及原因
第三节 中西古代建筑中的文化差异分析
第四节 中西旅游文化差异与分析
第五节 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分析
第十章 中西社会风俗方面的差异比较
第一节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观念差异分析
第二节 中西神话故事的异同分析
第三节 中西饮酒文化的差异及分析
第四节 中西“狗”意象的差异和分析
参考文献
《唯物史观新视阈下中西价值观比较》:
天人相分是哲学思维和认识论上的特征。基于主客二分、心物对照的思维,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基于生存的需要,人必须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为满足生存而探究自然、开发自然、控制自然、利用自然,由此形成追求知识、探究奥秘、创新求变的理性思潮和科学主义。思辨哲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均以求“真”为学术范式,体系完备逻辑严密的学术体系和学术传统得以发展。从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土多德、德谟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到中世纪的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以至培根、休谟、笛卡尔、康德、黑格尔都致力于建构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理性与科学思维一脉相承。作为“智者运动”的哲学家本质上都是学术大师和科学家,甚至艺术家,如绘画、雕塑也烙印着严密的科学思维。
个人本位的典型特征是个性独立、利益分明、自由平等,滋生的土壤仍然是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古希腊人的“英雄崇拜”和城邦民主制度形成了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特征。经历了基督教神学人性压抑之后,文艺复兴运动以张扬个性、自由解放为旗帜,标志着人本思想的回归,启蒙运动进而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突出个性价值、尊重人身权利的价值观念得以普遍确立。
除此之外,基督教在意识形态的众多层面也深刻影响着西方文化形态,礼仪、习俗、节日、精神、心理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宗教色彩也昭示着西方文化充满宗教性特征。
三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生成条件的差异
一般而言,文化的生成主要由广义的地理环境所决定,不同的地理环境衍生出不同的文化。文化生成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生产方式等,前者的影响可能是缓慢的但却是本质上的,后者的影响往往是比较直接迅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