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研究》紧紧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以分析和谐社会道德基础为出发点,以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理论维度、主体维度、关系维度、领域维度、实践维度为理论线索,以人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身与心的和谐为切入点,以探索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实践路径为落脚点,初步形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基本理论框架。
崔永学,男,1969年生,吉林农安人,吉林师范大学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作2部,主编教材2部,主持省级以上科研立项5项,获厅级以上奖励4项。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的依据和价值
(一)选题的依据
(二)研究的价值
二 研究的现状
三 研究的思路框架
四 研究的创新尝试
第二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理论之维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与内涵
(一)和谐社会内涵释义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历史应然性
(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 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要义
(一)道德基础的理性解析
(二)和谐社会建设的道德意蕴
(三)社会主义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四)道德基础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互动共进
(五)构建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第三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主体之维
一 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干部道德基础
(一)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性作用
(二)领导干部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领导干部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构筑和谐社会的领导干部道德基础
二 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青少年道德基础
(一)青少年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传承性作用
(二)青少年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青少年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构筑和谐社会的青少年道德基础
三 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普通群众道德基础
(一)普通群众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作用
(二)普通群众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普通群众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构筑和谐社会的普通群众道德基础
第四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关系之维
一 构筑和谐社会的人际道德基础
(一)人际道德对人际和谐的意义
(二)人际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人际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夯实人际道德基础,实现人与人和谐
二 构筑和谐社会的社会道德基础
(一)社会道德对社会和谐的意义
(二)社会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社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夯实社会道德基础,实现人与社会和谐
三 构筑和谐社会的生态道德基础
(一)生态道德对社会和谐的意义
(二)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夯实生态道德基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四 构筑和谐社会的身心道德基础
(一)身心道德对身心和谐的意义
(二)人身与心不和谐的表现
(三)人身与心不和谐表现的原因分析
(四)夯实身心道德基础,实现人身与心和谐
第五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实践之维
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容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途径
二 加强和谐道德思想资源建设
(一)弘扬中国古代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传统
(二)借鉴西方国家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资源
(三)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促进社会和谐的道德观点
三 加强法律对道德的作用建设
(一)法律是道德建设的有效支持
(二)法律对道德作用的有效方式
四 加强和谐社会的制度道德建设
(一)制度道德对完善道德基础的意义
(二)和谐社会制度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五 加强和谐社会的道德信仰建设
(一)道德信仰对完善道德基础的意义
(二)和谐社会道德信仰建设的有效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研究》:
第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生产决定分配,做蛋糕是分蛋糕的前提。只有生产力得到了充分发展,生产的社会财富大大增加了,能够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最终缩小和消除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创造必要的条件。与此同时,要通过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从而有效地遏制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趋势,使全体人民都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三,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解决好就业再就业问题意义十分重大。2020年,我国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主要目标是:劳动者平等选择就业,在城乡、地区和各类单位间合理流动,就业形式灵活多样;就业规模适度,城乡就业人员总数达到8.4亿左右,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7%;就业结构更趋合理,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低于30010,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例大幅上升;劳动者普遍接受职业技能培训,高中以上就业人员和技术工人比例大幅上升,就业人员素质基本达到工业化要求。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也是21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我们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是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要通过努力,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必须进一步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把政府的职能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而且要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真正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社会管理体制。
第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要通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特别是要通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六,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