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没有一种人生是可以轻易读懂的。在2004年完成《余华评传》时,我曾由衷地写下了这句话。如今,十二年过去了,我和余华都已迈入知命之年。除了喟叹岁月的流逝,于我而言,探求未知事物的激情,也在渐行渐远。
这部评传的初版,是在匆匆状态下完成的。当时,我正处在博士论文写作的关键阶段,一手抓论文,一手抓评传,结果是,两手抓,两手都硬不起来。这导致了此书的初稿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记得当时,我与出版社补签了一份合同,以近乎武断的方式,只同意了五年的版权期限,希望尽快进行重新修订,形成一本相对准确和完整的书稿。
谁知道,转瞬之间,两个五年已飘然而过。工作的调动,生活的迁徙,使我一次次启动了重新修订的计划,却又一次次地被迫放弃。总想着更准确、更客观的修订版问世,我为此还不得不婉拒了几家国外的版权。其中的人生况味,自然是一言难尽。但是,十多年来,我一直没有放弃对余华创作的追踪,也一直没有放弃对余华生平材料的搜集。无论是他发表的小说或随笔,还是他有段时间热衷操作的微博,我都一一收录在案,希望在将来重新修订时,能够更准确地呈现余华生活和创作的轨迹。
在生活渐渐安稳之后,从2015年年底开始,我便着手这部评传的修订工作。然而,繁重的行政和教学工作,让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也致使修订工作时断时续。历时半年之久,如今我终于完成了这部评传的修订,内心颇感欣慰。在修订过程中,我的首要目标,就是想努力解决初版中存在的诸多史料模糊或错漏之处。为此,除了与余华本人不断求证之外,我还请求同事张薇女士借助方言调查的机会,不断地前往海盐查阅各种第一手资料。张薇是一位热情且认真的老师,多年来一直从事方言的田野调查,这也给她提供了丰富的调研经验。所以,她不仅找到了余华的小学和中学同学,还将海盐县教育局、海盐县档案馆跑了个遍,并帮我确认了余华成长的每个关键时间,成功地弥补了以往的很多错漏之处。
作为评传的修订本,当然还需要补充初版之后留下的漫长的创作空白。为此,我增写了两章多的内容,完善了余华后期的创作情况及其生活轨迹。应该说,这十多年来,是余华人生最为复杂的历史时期。一方面,他的创作不断引起争议,尤其是《兄弟》和《第七天》的出版,在国内外的评价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几乎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另一方面,他的作品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着令人瞩目的销售量,尤其是国外,很多世界顶尖的出版社都与余华签订了版权合同。与此同时,我还深切地感受到,面对中国这些年来愈加粗鄙、放纵却又生机勃勃的社会,面对差距不断扩大、矛盾此起彼伏的现实,余华的内心充满了各种难以言说的焦虑和无奈。如何把握这些芜杂现象背后的本质,呈现余华真实的内心镜像和精神历程,无疑是相当困难的。我只能以我有限的体验和思考,面对这位具有无限丰饶的内心质地的作家,展示我所理解的余华。
我要由衷地感谢余华本人,事实上,没有他的倾力相助,我不可能经历这种百感交集的温暖之旅,也不可能完成这部评传的修订稿。我还要由衷地感谢余华的父母和哥哥,他们不断地从悠悠的往事中为我捕捉了许多精确的记忆。同时,我更要感谢给我提供大量帮助的朋友,他们是张薇女士、姬汉民先生、王侃先生、薛荣先生以及海盐县向阳小学、海盐中学的现任领导,有很多具体的事件和时间,都是他们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查找而获得的。当然,我最需要感谢的,还是我的博士生、华侨大学青年教师欧阳光明先生,在本书的修订过程中,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我衷心地感谢他们。
洪治纲
2016年6月28日于杭州
洪治纲,男,1965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东至县。文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及评论三百余万字。出版有《守望先锋》《中国新时期作家代际差别研究》《无边的迁徙》《中国六十出生作家群研究》《主体性的弥散》《心灵的见证》《邀约与重构》等个人专著十余部,以及《国学大师经典文存》《*争议小说选》《年度中国短篇小说选》等个人编著三十余部。
曾获第四届全国鲁迅文学奖、首届全国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浙江省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首届当代中国文学评论家奖等多种文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