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除了生产全世界近半数的电脑、数码相机和厨房电器,中国的制造业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自主产品的开发中,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成为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能否顺利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决定着每一个中国企业的命运。
面对未知的挑战与机遇,中国企业的选择与行动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以华为、海尔、联想为代表的大型企业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研究,凭借大量技术专利开拓国际市场,将中国创造的能量辐射到全球。另一方面,遍布全国各地的中小型企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走出一条以低成本投入获得高回报产出的创新之路。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企业的创新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离不开教育系统大批高素质人才的供给、离不开整个社会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持。只有深刻理解中国的创新现状,才能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中发现未来的商业机会,实现突破式发展。
全景式展现中国创新发展现状,深度剖析中国智能制造核心竞争力
双创大潮来袭,产业、企业、个人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把脉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挖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根本动因
本书的两位作者在中国执教十余年,对中国创新的发展历程、机遇与不足有着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本书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从制造大国转为创新大国的过程中,政府、企业、个人起的不同作用。为仍处于转型阵痛期的企业指明了发展创新的道路。
前言
近 30 年来,全世界从未出现第二个像中国这样经济增长迅
速的大国。在此过程中,数以亿计的人从贫困中被解救出来。
如此大规模和高速的改变伴随着其独有的特性:
中国网民人数超过 6 亿。绝大部分城市网民的工作都与智能终端和网络服务有很大关联。
近年来,中国人收入年均增长率为 8%。总体而言,中国不再是一个低收入国家。
在世界 50 强企业中(2013 年数据,
按收益排名 ),中国企业占 6 家,并且主要集中于石油和银行业。
为了扶持国产汽车和飞机的发展,中国建立了一种独特的企业类型公司创业,例如观致汽车和中国商飞。
伴随高速经济发展而来的是巨大的成本,包括环境代价。生态灾害正在逼近。
在建造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可谓世界之最。这里建造了全球最大的桥梁,铺筑了长达 20 000 千米的高速铁路网络,还有位于四川稻城海拔 4 410 米的全世界最
高的机场。 最近 10 年以来, 中国每年都将 GDP 的 8.5% 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而欧盟和印度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分别占其 GDP 的 2.6% 和 3.9%。
2013 年 11 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宣布了进一步 的改革议程,尤其关注金融和财政领域。与此相关的包括宣布 在上海设立一个大型自由贸易区。
没有人能对这一变化迅速的世界 / 国家形成全面的看法。本
书试图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中国能否在从世界制造工厂向
大型创新引擎转型过程中获得成功。
我们记录下这一过程的方方面面,尤其关注企业,正是它们构成了财富创造的主角。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讲述案
例,以展示转变的积极方面。我们相信,这不仅对中国是利好,
对世界也是如此。
乔治豪尔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科技与创新管理教授。作为多家知名企业的咨询顾问,他通过对创新过程的有效管理以及科技的商业化创造了大量价值。过去十年间,乔治·豪尔多次受邀到中国讲学。
马克斯冯泽德维茨
GLORAD 国际研发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在旅居中国的12年里,曾执教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