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应该包括两项基本内容。一是掌握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能熟练运用文字这个最重要的工具;二是培养对文学的喜爱,提高文学的鉴赏能力。这两项内容又是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因为最生动的语言一般都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这也是语文课本大量选择文学作品的理由。要学好语文,最要紧的,是要喜欢语文。只有喜欢语文,喜欢美文,喜欢文学,才能领略到文字的魅力,也才有可能自己写出准确生动的文字来。
遗憾的是,由于语文考试命题的日益“科学化”和“精细化”,以考试为指挥棒的语文教育,已经异化为对文章进行肢解式的分析,对所谓“考点”的猜测分析和应对(做大量的模拟考试题)。这样的阅读,离开了文章的内在逻辑,离开了文学阅读的本原含义,完全谈不上欣赏、体验文章的美感,而是从根本上摧毁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厌恶语文,讨厌阅读,这是语文教育异化的必然结果;也是语文教育可悲的失败。
在基础教育阶段,即中小学教育阶段,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人类文明的积累和发展,建立在文字的基础之上。离开了文字,文化就无法积累,无法传承,一切现代文明都将不复存在。承担母语教育任务的语文教育,自然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中小学语文,应该包括两项基本内容。一是掌握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能熟练运用文字这个最重要的工具;二是培养对文学的喜爱,提高文学的鉴赏能力。这两项内容又是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因为最生动的语言一般都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这也是语文课本大量选择文学作品的理由。要学好语文,最要紧的,是要喜欢语文。只有喜欢语文,喜欢美文,喜欢文学,才能领略到文字的魅力,也才有可能自己写出准确生动的文字来。
遗憾的是,由于语文考试命题的日益“科学化”和“精细化”,以考试为指挥棒的语文教育,已经异化为对文章进行肢解式的分析,对所谓“考点”的猜测分析和应对(做大量的模拟考试题)。这样的阅读,离开了文章的内在逻辑,离开了文学阅读的本原含义,完全谈不上欣赏、体验文章的美感,而是从根本上摧毁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厌恶语文,讨厌阅读,这是语文教育异化的必然结果;也是语文教育可悲的失败。
任何学习,都必须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之上。没有兴趣,是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的。我们编辑这套《新课外语文》,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想在现有的语文教材之外,编选一些好文章,让学生在离开考试桎梏的心情下读一读,来领略文字的神奇魅力,来恢复对语文的兴趣。
人生真义
让世界充满爱
唯爱为大
自己的夜晚
且歌且行
走着走着剩下我一个人
底层
谈山居
明天不散步了
女性的智慧
学问之趣味
论中西画
艺术与情商
思维的乐趣
论沉默
苍穹下的仰望
现在就开始回忆
——《看上去很美》自序
夜行者梦语
三色紫罗兰
幽默的境界
谈话
清华园之菊
昆明冬景
钟绿
不皱眉头的哲学家
政治家之夜
博士巨怪
破产者
超人才华,绝世凄凉
——悼张爱玲(节选)
穿墙记
觉醒
阿拉比
墙上的斑点
局外人(节选)
窥视者(节选)
断头台(节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节选)
在路上(节选)
禁闭(节选)
在我从未到过之处
红色手推车
当你老了
给那老家伙一个便士
力量蕴藏在历史之中
——在美国的演说
寻求独立
——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苦斋记
柳
峡江寺飞泉亭记
祭妹文
《新课外语文阅读经典:高中生应该阅读的49篇经典》:
再不敢想下去,前走了几步,摸见房子,接着摸见了门。我在门口蹲下身,听了好一阵,屋里啥声音都没有。直起身,拍了一下门,想叫醒这户人,说我迷路了,让他们送我回去。只轻轻拍了一下,门的响声把我吓坏了。过了很久,我才把手再慢慢伸过去,刚触到门上,门咯吱一声开了。我以为房主人开的门,站在门口愣了半天,见没人出来,才小声地说了句:有人吗?没人回答。
往外跑时,我又碰在那棵没皮的死树上——或许碰到另一棵没皮的死树上,再没找到那个小院门。顺院墙摸了一圈,门像被人堵掉了。扶着墙跳了几下,也没够着墙头,倒扒下来半截土块,酥酥的,掉在地上便好像成了碎末子。再往前摸,摸见墙上一个头大的洞,伸手扒了几下,感觉一股风夹着沙土直灌进。
后来——第二天和以后的那些年,我都再没找见这个长着死树的院子。到现在我不知道它是谁家的,到底在哪里。可能我在黑暗中摸到了村庄的另一些东西,走进我不认识的另一个院子。它让我多年来一直觉得,这个我万分熟悉的村庄里可能还有另一种生活隐暗地存在着。
走着走着剩下一个人。在这个村庄的夜里谁都会走到这一步。前后左右突然没有了人声。黑暗成了你一个人的。
这只是无数场游戏的结局之一。每一场捉迷藏游戏的最后,都以一个人找不到所有的人而告结束。有时七八个,找另外的七个。被找的人藏在村子的最隐秘处,藏得严严实实。找的那伙人却悄悄地溜回家睡觉去了。被找的人屏声静气,从前半夜藏到后半夜。开始时怕被找见,藏得又深又静,后来故意地露出些破绽声音,想让人快快找见。再后来干脆跑到马路上,大喊一声“我在这里”。村子里空空的,连狗都不应一声。也有时藏的人商量好悄悄溜回家去了,让找的人满村子翻找。还有一种情形,藏的人和找的人都溜走了,村子里只剩下月光和风。大多时候,一群人说好到村外的旧庄子或更远的河湾去玩。总有一个走在前头的。窄窄的路上人排成一长溜子。人在朝远处走的过程中逐渐地少了。一会儿一个人往路旁草丛里一蹲,不见了。一会儿另一个往旁边渠沟里一爬,没有了。等走在最前面的人觉察出身后没动静时,他已走得足够远,或已经走到了河湾深处。回过头身后没有一个人,天突然加倍地黑下来。
夜里说的话都可以不算数。
玩过多少年、多少代之后,捉迷藏成了一种无法失传的黑暗游戏,它把本该由许多人承受的一个瞬间的黑全部地留在玩过它的每一个人心里。
从那个墙洞钻出来我再没摸见墙和房子。天好像又黑了一层。记得自己掉进一个坑(或渠)里,爬上来时地平坦了些,我以为走到路上了,朝地一摸,摸见一只脚印,两寸多深。顺脚尖方向摸去,又摸到一只。又一只。在白天我很少看见这样清晰的一行脚印,除非在冬天,雪刚停,先出门的人会踩出单独的一行脚印。平常人和牲畜的脚印混在一起,不是人的脚踩进牛蹄窝里,便是羊蹄子踏人人脚坑中。不知道留下这行脚印的人正走向哪里,我不敢跟着他走。他是一个人。走到剩下一行脚印时,肯定远离了很多事情。我站起身黑黑地瞎走了一阵,觉得腿被草绊住,俯身摸见一些杂草,手被刺了一下,是一棵铃铛刺,这才清醒过来,我已经到村外了。
许多年后我回想这个迷路的夜晚时,想起黑暗中的那些杂草和铃铛刺,它们张开手臂留住了我。没有它们我便昏天黑地地走下去了,或在荒野中叫狼吃掉,或者走进另一个村庄,再回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