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丰富的为人处事哲学,形成了自身独有的道德体系,留下了许许多多美丽的故事。品读经典故事,读懂传统美德,即是读懂我们自身较大的正能量——对内足以安身立命、对外足以泰然处世,是今天价值信仰和实践技巧的力量源泉。
《中华传统美德简明读本》主要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品德教育的方面进行探讨,精选其中教化育人的材料进行梳理和拓展,如关于人的传统品质的“仁”“义”“礼”“智”“信”“忠”的各种名言、经典故事,再结合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掘中华传统道德现代价值。
《中华传统美德简明读本》结合十八大相关表述及中国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观念,将全书划分为“个人品德篇”“家庭美德篇”“职业道德篇”“社会公德篇”四个篇目,并对中华传统美德中重要、核心也早已被国人认可的五十八个德目进行提炼和分门别类,力图囊括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全书以耳熟能详、质朴感人的中国历史故事为主,辅以简要的解说导言,并随文匹配原创插图和格言警句,附录中华传统官德、师德、医德、二十四孝等内容,力图史论结合、古今结合、图文结合,生动展示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和魅力。
一 个人品德篇——个人优秀品德的养成
性善良 叔敖不忍杀蛇 王烈感化盗贼
品谦恭 扁鹊自谦医术 孙晷待人温恭
志高远 项羽破釜沉舟 班超立功异域
崇勤奋 苏秦引锥刺股 匡衡凿壁取光
优于学 太宗开卷有益 阳明七日格竹
讲诚信 成王削叶封侯 商鞅立木为信
常自省 伯玉不欺暗室 国藩日记自省
当自强 勾践卧薪尝胆 谈迁奋斗终生
尚勇敢 荆轲勇刺秦王 子材英勇抗法
行正直 太史秉笔直书 包公秉公执法
严律己 柳季坐怀不乱 羊续悬鱼拒贿
善改过 廉颇负荆请罪 周处改过自新
砺恒心 史迁忍辱著史 李白铁杵磨针
明荣辱 不食嗟来之食 陶渊明不折腰
守气节 田横舍生取义 孝孺以身殉节
二 家庭美德篇——美满幸福家庭的塑造
求和睦 紫荆花下三田 兄弟折箭知和
知感恩 沙场结草报恩 韩信一饭千金
亲慈正 燕山教子义方 陶母送子三土
子孝敬 董永卖身葬父 陆绩怀橘遗亲
兄友爱 大舜待弟至仁 子骞舍己护弟
弟悌让 孔融四岁让梨 明朝严凤敬兄
夫有义 晏子不弃老妻 登徒子爱丑妻
妻贤良 乐羊子妻勉夫 孟光举案齐眉
交益友 管鲍莫逆之交 俞伯牙谢知音
择良邻 孟母三迁择邻 仁义里六尺巷
重情感 孟姜女哭长城 敏中重情拒荣
远是非 庄公忍让全义 公艺睦家百忍
克勤俭 范蠡勤劳致富 范仲淹行节俭
正家风 王氏三槐勉后 郑氏孝义治家
三 职业道德篇——良好从业操守的培育
尽职守 孔明鞠躬尽瘁 于谦忠肃尽职
循规矩 萧规曹随安邦 曹操割发代首
务实事 神农氏尝百草 归真深山画虎
忠于上 孙叔敖谏楚王 苏武尽忠不屈
敏于事 庖丁目无全牛 子产哭中辨奸
谨于行 姬文三思后行 颜回谨慎不言
去私欲 列子御风而行 温公自律显德
淡名利 嵇康广陵绝唱 林逋梅妻鹤子
节用度 汉文帝节开支 元璋四菜一汤
尚廉洁 周渭廉洁自爱 包拯贡砚无私
取有道 裴度还带于妇 苏琼公堂悬瓜
图精进 鲁班苦学匠艺 羲之墨池苦练
能忍耐 张良圯下取履 韩信胯下之辱
舍为得 裴宽埋肉得妻 雪岩助人助己
四 社会公德篇——理想和谐社会的构建
爱国家 岳飞精忠报国 瓦氏夫人抗倭
护法纪 李离以身殉法 戴冑按律判案
重道义 伯夷耻食周粟 巨伯重义轻生
施仁爱 商汤网开三面 太宗雪中送炭
知礼仪 曾子避席受教 刘备三顾茅庐
恤老幼 东坡退房护老 邓慕濂乐教儿
尊师长 杨时程门立雪 可法狱中探师
宽容人 庄王绝缨尽欢 宰相肚里撑船
乐助人 石涛画像寻盗 板桥卖字赈灾
礼让人 泰伯三让天下 士选八分让产
推公平 鲍子智论公平 张载民胞物与
扬正义 鲁仲连不帝秦 孔明泪斩马谡
法自然 嵇康竹林养生 陶潜乐天归尽
和为贵 文成公主和亲 王旦宽容促和
求大同 桃花源之理想 长素陈义大同
附录一:中华传统官德
附录二:中华传统师德
附录三:中华传统医德
附录四:中华传统二十四孝
后记
《中华传统美德简明读本》:
常自省 中国古代对人的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为弥补局限,进德修业,强调通过“自省”“慎独”的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的言行,这成为古代重要的德行修养方法。
“自省”与“反求诸己”是自孔子以来,历代儒家都十分重视的道德修养工夫论,是贯穿古代传统的一个品德,为历代学者所提倡。孔子极为重视人的自我审查,他说看到别人不贤良,你也得自我反省,一天之中,要多次对自己进行反思。其言行对弟子的影响很大,孔子的学生曾子就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即检查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因此广为人知。《大学》《中庸》继承了这一思想,将“慎独”和“自省”推到一个新高度。《中庸》强调“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于细枝末节中自我反省,它以射箭为比喻,说君子立身处世就要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能怪靶子不正,只能怪自己箭术不精,所以人应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认识到自己性格上的偏颇,从思想上改正,从意识上加以修养,这就是“反求诸己”。曾子的“自省”和《中庸》的“慎独”说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受影响至深的是刘宗周,他认为“人心有独体”,将“慎独”提高到天地本体的地位,视为人之为人的根本。
现代社会,我们虽不必同于古人,但是从当下身边的事情入手自我反省,也是完善提高自己的一种需要。
伯玉不欺暗室 蘧伯玉,春秋时卫国的大夫,也是卫国有名的贤人,他为人十分正派,很得卫灵公的信赖,并与孔子曾有很好的交往。有一次,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你家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我家先生每天都在努力减少自己的错误,但却很难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言下之意,对蘧伯玉是赞赏有加。
蘧伯玉平素所为的确值得孔子称赞。有一天晚上,蘧伯玉乘马车经过王宫门口。按照当时的礼节,臣子乘车经过王宫门口时应该敬礼示意后再离开。但到了晚上宫门已经关闭,又没有人看见,臣子不行礼也是可以的。但蘧伯玉认为既然定了这个礼节,就不管是什么时间,有没有人看见,自己都应该遵守。所以,他到了宫门口以后,就停车下来恭恭敬敬地向王宫行礼表达了敬意,然后再上车继续前行。此时,正好卫灵公还没有睡,他正在宫里和夫人南子说话。他听见宫外有马行驶的声音,知道马车是从东往西走的,到了宫门口还停了一会儿。他就问南子说:“这是谁呀,怎么会在宫门口停下呢?”南子说:“这个人肯定是蘧伯玉,他乘车从东边往西边去了。”卫灵公觉得奇怪,就问:“你怎么知道一定是蘧伯玉呢?”南子说:“蘧伯玉是有名的贤人,他表里如一,不会在公开场合故意表现自己来博取名声,也不会在没人知道的情况下做不该做的事。就是没人看见,他也决不会忽略自己应尽的礼数。刚才一定是他坐车经过宫门,下车行了礼之后才离开。”卫灵公听了不怎么相信,就派人暗中去查这件事,结果还真是这样。从此,“不欺暗室”就作为赞美人即使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的品德,流传了下来。
国藩日记自省 曾国藩(1811—1872),字伯函,号涤生,湖南长沙府湘乡县(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人,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曾国藩入翰林后,一直注重学问、修身、处世方面的提高,在接受唐鉴、倭仁等理学大家的影响后,遂产生了记日记反省自身的习惯。“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日课就是现在说的日记。曾国藩将日记作为自励、自责、自省的一件武器。
一次曾国藩在朋友家聚会,见一朋友之妻容貌姣好,遂产生爱慕之情,不免不时看几眼。回家后,曾国藩对自己的行为痛恨不已,他在日记中记到:“醒早,沾恋,明知大恶,而姑蹈之,平日之气安在?真禽兽矣!要此日课册何用?……立志自新以来,又已月余,尚浮躁如此耶?”曾国藩将“沾恋”定性为“大恶”,并把自己骂成禽兽,可见曾国藩对自己要求之苛严。曾国藩父亲是一个老烟客,耳濡目染,曾国藩十七八岁时就被称为“烟棍”,成天烟筒不离口;二十一岁时,悔改戒烟,并把名字改成“涤生”,但雷声大,雨点小,只是口头说说而已;二十九岁时,林则徐禁烟,曾国藩响应,决定戒烟,他自我检讨说,为了戒烟,名字都改十年了,还是吃烟如故,可叹可恨。这次戒烟取得一定成效,但时断时续,不能坚持。三十一岁时,也就是曾国藩向倭仁求教的那一年,他真正地下了决心戒烟,为了防止自己重蹈覆辙,他通过记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每天的戒烟经历,最终戒烟成功。
曾国藩记日记反躬自省贯穿于其一生,使其无时无刻不保持“战战兢兢”之心,即使封侯拜相,被誉为“完人”“中兴名臣”,登上人生的顶峰也依然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