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增订版)》是一项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合作现象的全面研究。在没有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那样的单个国家主导的情况下,合作能够持续下去吗?为回答这一紧迫问题,罗伯特·基欧汉分析了促进世界政治经济中合作的制度或“国际机制”,并描述了美国霸权受到削弱时这些机制的演变。他驳斥了霸权衰落使合作不可能发生的观点,将国际机制视为促进自利行为体之间非集中化合作的工具,而不是世界政府的弱势替代物。在前言中,作者讨论了在苏联解体后,美国重新主导安全事务情况下的合作问题,以及关于合作的新近学理研究。
罗伯特·基欧汉(1941-)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的国际事务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政治学会前任主席,曾任斯坦福大学、伯兰德斯大学、哈佛大学和杜克大学教授。著有《社会研究设计定性研究中的科学推理》(与加里·金和西德尼·维巴合著)、《权力与相互依赖》(与约瑟夫·奈合著)等。
苏长和,男,1971年生,安徽巢湖人,博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首届社科新人奖获得者。曾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尚佩恩分校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和瑞典隆德大学政治学系访问学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世界政治理论、中国政治与外交、国际组织。在国内外出版论著多部,论著多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著奖励。
解读《霸权之后》
——基欧汉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自由制度主义
中文版前言
2005年版前言
1984年版前言
第一部分 问题与概念
第一章 现实主义、制度主义与合作
第二章 政治学、经济学与国际体系
第三章 世界政治经济中的霸权
第二部分 合作与国际机制理论
第四章 合作与国际机制
第五章 理性选择与功能的解释
第六章 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
第七章 有限理性与自我利益的再界定
第三部分 实践中的霸权与合作
第八章 战后时代的霸权合作
第九章 霸权机制的不完全衰落
第十章 消费国石油机制(1974-1981年)
第四部分 结论
第十一章 制度的价值与多变的代价
参考文献
译后记
针对1973年的石油禁运及油价上涨,工业国的第一反应与其说是合作的,不如说是混乱不堪。1973年沙特对荷兰实行经济制裁,其他欧盟国家则纷纷以最快速度与之拉开距离,并将亲以色列政策束之高阁。英、法两国还对其所属石油公司施加压力,企图得到优先石油供给,德国则凭借支付自由市场高价以自保。同时,日本改奉亲阿政策,以博取优先供应,日本政府及公司还游说各大石油公司,以求得平等对待(Stobaugh,1975,pp.188-192)。
1974年初,美国召集主要石油消费国举行了一次会议。下半年,与会16国(引人注目的是法国不在其中)共同加入由美国领导的国际能源机构。该组织负责在未来发生石油危机时监督紧急共享体系的发展,并通过限制各国国内需求和增加自身供给能力等长期措施,协助各国减少对原油进口的依赖。
经过成员国间一系列的讨价还价,国际能源机构终于得以建立。美国重获在石油危机中丧失了的外交主动权和领导地位。紧急共享体系是国际能源机构早期工作的重心所在。如果产油国卡特尔对该组织实行一致有效的禁运,则该体系将使美国从中获益。但是当原油出现普遍短缺,或者因一次无效的禁运导致石油匮乏和油价上涨时(例如在1973年至1974年时的情况),该体系的有效运作将使完全依靠进口石油的国家直接受益,尤其是那些财力不足、无法哄抬油价以确保供应的国家。一旦发生不测事件,自身具有石油生产能力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将被要求为其他遭受灾难性打击的成员的利益作出某种程度的牺牲。作为回报,贫油国不仅需接受美国的领导,而且在1976年承诺接受每桶原油7美元的“最低售价”。一旦油价惨跌,这一最低限价将保障那些投资于国内石油生产的成员国免于损失(Keohane,1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