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权与裂变:1368年至1644年的中国故事明(上)/话说中国
定 价:28 元
丛书名:话说中国
当前图书已被 4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胡敏,马学强 著
- 出版时间:2013/12/1
- ISBN:9787545212723
- 出 版 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K248.09
- 页码:169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杨善群、刘精诚、顾承甫、程念祺等3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第一线历史学者撰写全书文字,将个人长年学术精华融于书中,倾力奉献经典而又精彩的篇章。《话说中国:集权与裂变·上(1368年至1644年的中国故事明)》是分册,是明史专家谈其对明代历史的最具心得的研究精华。
《话说中国》是一部以当前历史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底蕴,采用人们最喜闻乐见的故事方式,配以大量精美文物照片编辑而成的新体裁中国通史类读物。在每一页上,与图文相配,插有一则历史文化百科知识卡片和中外历史大事记、历史知识的考题,组成为一部信息量巨大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通俗读物。
为最广大读者编一部具有现代意识的历史百科全书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决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赴后继,绵延百代。
作为中国人,最为祖国灿烂的过去与崛起的今天感到骄傲。
作为中国的出版人,应义不容辞地以宏大的气魄为广大热爱中国历史的读者,承担起传播这一先进文化的责任:努力使中国历史文化出版物,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过去相适应,与当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实相适应,与世界渴望了解中国的需求相适应。
人民创造了历史,历史又将通过我们的出版物回赠给人民,使中华民族数千年积累起来的灿烂文化成为当今中国人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让更多的读者感悟我巍巍中华五千年光辉历史进程和整个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成果。
为此,我们作了大胆的探索:以出版形态的创新为抓手,大力提高这套中国历史读物的现代意识的含量,使图书能够真正地“传真”历史;以读者需求为本位,关注现代人求知方式与阅读趣味的变化,把高品位的编辑方针和大众传播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独辟蹊径,创造一种以介于高端读物与普及读物的独特的图书形态,努力使先进的文化为最广大的读者所接受。
经过多年的努力,这套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精彩细腻的图片鉴赏、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于一体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话说中国》终于将陆续与读者见面。这套书计15卷,卷名分别为:《创世在东方》、《诗经里的世界》、《春秋巨人》、《列国争雄》、《大风一曲振河山》、《漫漫中兴路》、《群英荟萃》、《空前的融合》、《大唐气象》、《变幻中的乾坤》、《文采与悲怆的交响》、《金戈铁马》、《集权与裂变》、《落日余晖》和《枪炮轰鸣下的尊严》。
在《话说中国》这部书里,你将看到以故事体文本为主体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现代人对历史的感悟,最能产生共鸣、最能感到激动的文学样式是什么,是故事。是蕴涵在故事里的或欣喜或悲切或高亢或低回的场面。这些经典场面令人感慨唏嘘,荡气回肠。记住了一个故事,也就记住了一段历史。故事是一个民族深沉的集体记忆,容易走进读者的心灵世界,它使读者在随着故事里主人公的命运起伏跌宕之时,不知不觉地与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亲密接触”,从而让历史文化的精华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净化着我们的心灵。因此,《话说中国》以故事体的文本作为书的主体。同时,它还突破了传统历史读物注重叙述王朝兴衰的框架,以世界眼光、一流专家学者的史识来探寻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与规律,以密集的信息,弥补故事叙述中知识点不足的局限,从而使故事的感性冲击力与历史知识的理性总结达成高度的统一。它让读者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享受了故事所带来的审美快感,同时又能寻绎历史的大智慧。
在《话说中国》这部书里,你将看到互为表里的图与文的精彩组合。
当今社会已进入“读图时代”,这一说法尽管片面,但也反映了读者的需求。在这套书里的图片与通常以鉴赏为主的图片有很大不同:图片内容涵盖面广。这些图片能够深入再现历史现实,立体凸现每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发展变化。透过生动的“图片里面的故事”,可以体味其中蕴涵着的深刻内容,堪称是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它们与故事体文本相关联,或是文本内容的画面直观反映和延伸,或是文本内容的背景补充,图与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同时,纵观整套书的图片又分别构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专门图史,如服饰图史、医药图史、书籍图史、风俗图史、军事图史、体育图史、科技图史等等。
图片的表现形式极其丰富。这套书充分顾及现代读者的读图口味,借助现代化手段尽量以多种面貌出现,汇集了文物照片、历史遗址复原图、历史地图与示意图、透视图以及科学考古发掘现场照片在内的3000余幅图片。既有精炼简洁的故事,又有多元化的图像,读者得到的是图与文赋予的双重收获。
创造了一种新的读图方式。书中的图片形象丰富,一目了然,具有“直指人心”的震撼力,但在阅读过程中,尤其是在欣赏历史文化的图片中,这种震撼力很难使读者感悟到。原来他们是凭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生活积累在品味和理解书中的图片。两者一旦产生矛盾,就不可能碰撞出火花。本书作为面向大众的出版物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阅读环境:改造我们传统的图片的文字说明,揭示图片背后的信息,让读者在读完这些文字后,会产生一个飞跃,对第一眼所看到的图片有一种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
在《话说中国》这部书里,你将看到一个充满数字化魅力的历史百科知识体系。
数字化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许多崭新的变化,作为文化产品的创新也不例外。为此,我们在这套信息密集型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里,大量运用了在电脑网络上广泛使用的关键词检索方式,以关键词揭示故事内核,由此来检索和使用我们的故事体文本与相关知识性信息。这套书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但有自强不息的过去时,前进中的现在时,而且还有充满希望的将来时。
一则故事,一幅图片,一个关键词,都是某个有代表性的“点”,然而这个点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叙事单位。它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亮点,折射了我们民族的文化性格。把这些亮点连接起来,就会构成一条历史之“线”,而“线”与“线”之间的经纬交织,也就绘成了历史神圣的殿堂。点、线、面三维一体,共同建构着上下五千年的民族大厦。
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我们知道,印刷是中国引以为骄傲的四大发明之一,中国出版在世界出版史中,曾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灿烂篇章。然而近代中国出版落后了,以至于到今天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出版技艺上,还是在出版理念上,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们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善于学习、消化与借鉴,“洋为中用”,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努力把世界同行在几十年中创造的经验,学习、运用到这套书的编辑过程中,以弥补两者之间的差距。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努力了,只要我们心中有了读者,我们一样可以后来者居上。
中国编辑中的一位长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没有显赫的地位,却有穿越时空的翰墨芬芳;我们没有殷实的财富,却有寄托心灵的文化殿堂。”在编辑这套书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中国历史文化太伟大了,无论你怎样赞美,都不为过;中国历史文化又太神奇了,无论你以何种方式播种,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天,我们所撷取的,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朵小花,还有更多更美的天地需要人们进一步去开拓。
出版说明
梦想与追求——为最广大读者编一部具有现代意识的历史百科全书
一位从事出版工作30年的资深编辑对出版创新的领悟和尝试
总序
现代人与历史
著名学者解析中华历史如何与现代读者对话,现代人如何走进历史深处
专家导言
明史专家谈其对明代历史的最具心得的研究精华
把中国历史的秀美景致尽收眼底
本书导读示意图
前言
1368年至1644年
强盛与危机:一个令人扼腕的王朝
○○一 从和尚到元帅
朱元璋投奔红巾军
○○二 朱升献策
朱升建议强固后方,积蓄实力,韬光养晦
○○三 鄱阳湖水战
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
○○四 围攻张士诚
朱元璋围攻张士诚
○○五 传奇谋士刘伯温
朱元璋十分器重刘基
○○六 明太祖开国
朱元璋登帝位,定国号为明
○○七 为人仁厚的马皇后
马皇后关心百姓疾苦
○○八 凤阳乞丐
凤阳人身背花鼓走四方
○○九 朱元璋诛杀功臣
朱元璋向功臣们开刀
○一○ 胡惟庸案
太祖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一一 蓝党大狱
太祖第二次大规模诛杀功臣
○一二 锦衣卫
锦衣卫是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之一
○一三 封王建藩
朱元璋分封诸王,建立藩国
○一四 建文帝被迫退位
建文帝谋划并着手削藩
○一五 燕王“靖难”
朱棣取代建文帝,当上皇帝
○一六 “灭十族”与“瓜蔓抄”
方孝孺、景清宁死不愿归附朱棣
○一七 成祖削藩
朱棣着手削夺藩王
○一八 夏原吉江南治水
夏原吉疏浚河道,治理水患
○一九三 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七次率船队下西洋
○二○ 迁都北京
明成祖迁都北京
○二一 成祖五次北征
明成祖五次亲率大军北征
○二二 解缙遇害
有才能的解缙得罪了皇帝被活埋
○二三 唐赛儿起义
唐赛儿组织白莲教,聚众起义
○二四 高煦叛乱
朱高煦图谋夺取皇位,宣宗亲征
○二五 科举取士
实施“南北分省取士”
○二六 况钟治苏
况钟被苏州百姓称为“况青天”
○二七 仁宣之治
仁、宣两朝勤于守成,纳谏尊贤
○二八 “三杨”辅政
“三杨”历仕五朝,共辅朝政
○二九 宦官王振专权
宦官王振肆意弄权
○三○ 土木之变
英宗成为瓦剌的俘虏
○三一 英宗被俘
瓦剌挟持英宗,明守将不为所动
○三二 北京保卫战
于谦率领京城军民与瓦剌军展开战斗
○三三 南宫复辟
一些朝臣重新拥立英宗
○三四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两袖清风
○三五 曹、石乱政
石亨、曹吉祥相互勾结,图谋叛乱
○三六 传奉官
“传奉官”比比皆是
○三七 天下只知汪太监
宪宗宠信宦官汪直,设立西厂
○三八 弘治中兴
孝宗用贤纳谏,政治清明
○三九 程敏政泄露试卷案
科举案涉及程敏政、唐寅等名士
○四○ 武宗与“八虎”
武宗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
○四一 刘瑾浊乱朝政
太监刘瑾擅权乱政,杨一清用计除之
○四二 刘六、刘七起义
刘六、刘七兄弟聚众起义
○四三 江彬用事
佞臣江彬大肆弄权乱政
○四四 宸濠之乱
宁王朱宸濠起兵叛乱
○四五 王阳明创立“心学”
王阳明的学说风靡一时
○四六 大礼议事件
世宗与朝臣在权威与正统问题上展开争斗
○四七 世宗崇信道教
世宗推崇道教,迷信方术
○四八 奸臣严嵩
严氏父子独断专行,结党营私
○四九 庚戌之变
鞑靼进扰京师
○五○ 俺答封贡
明朝封贡俺答及册封三娘子
○五一 争贡之役
日本诸道争贡
○五二 朱纨闽浙抗倭
朱纨全力剿倭,却遭陷害
○五三 王江泾大捷
张经在王江泾大败倭寇
○五四 胡宗宪诱斩王直
胡宗宪设计抓捕了海盗王直
○五五 “戚老虎”与“戚家军”
戚继光 招募训练“戚家军”
○五六 抗倭名将俞大猷
俞大猷长年坚持抗倭斗争
○五七 范钦创建天一阁
范钦建造藏书楼天一阁
聚焦:1368年至1644年的中国
明太祖朱元璋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帐下集中了一批文人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其中最著名的谋士,便是富有传奇色彩的刘基。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从小聪颖过人,他的老师曾预言他将来前途无量。
刘基遍览群书,博通经史,尤其精通象纬之学,有人因此将他与诸葛亮相提并论。
元末中进士,做过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官,后弃官还乡,著《郁离子》。
出谋划策朱元璋的军队打到浙东,听说刘基大名,再三延请。于是,刘基出山,投归朱元璋。朱元璋十分高兴,特地为刘基及宋濂等四人盖了一座礼贤馆,恩礼备至。初到军中的刘基即向朱元璋进言:“张士诚固步自守,不足为虑。陈友谅挟持徐寿辉,名号不正,地处上游,处心积虑要进攻我们,应当设法先消灭他。陈友谅覆灭,张士诚就孤立了,可一举攻取之。然后北向中原,成就王业。”以后的形势发展,正如刘基所预料。战陈友谅、围张士诚、北伐中原,朱元璋的每次较大的军事行动,都有赖于刘基的智谋。
刘基长得高大挺拔,满脸虬髯,谈论天下时势,往往慷慨激昂,义形于色。常能急中生智,出其不意,解危急于一旦。朱元璋十分器重刘基,称他老先生,而不直呼其姓名,并将他比作刘邦的谋士张良。
料事如神刘基密切关注天下形势的变化发展,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异乎寻常的洞察力,进行分析推断,因而预测事情极准,赢得了“料事如神”的赞誉,民间甚至传说他未卜先知,还传说他有呼风唤雨的本领。其实,这与他精通天象有关。刘基常通过观察天象,根据天气变化,制定策略,安排行军打仗。另外,他也常利用天气变化,做一些好事。如吴元年,江南大旱,刘基夜观天象,知道近日将降大雨。于是,他对朱元璋说:“天一直不下雨,是因为狱中有冤案。”古时,天文现象常跟人间吉凶连在一块,故而朱元璋对刘基的话深信不疑,马上派刘基复查狱中的案子,平反冤案。几天后,果然乌云密布,下了一场透雨。刘基又乘机劝朱元璋制定法律,以免滥杀。其后,又多次利用类似机会,谏劝朱元璋不要太过严刑峻法,他说:“严霜冻雪之后,必定是阳春季节。国家已经安定,施政当宽和一些。”朱元璋开国当了皇帝后,封刘基为诚意伯,一度还想叫刘基做丞相。刘基顿首推却道:“选丞相就如换栋梁,必须用大木头,如果用小木头,房屋就会倒塌。”朱元璋问,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人可否做丞相,刘基说:“做宰相的人,要持心如水,以义理作为权衡的标准,公正无私。杨宪有宰相之才,却没有宰相的器量。
汪广洋则更加褊狭。至于胡惟庸,就如一驾马车,只怕有一天会辕倒车翻。”朱元璋便坚持要刘基做丞相,刘基说:“我疾恶如仇,又耐不住事情繁剧,担当不了重任。天下有的是人才,希望陛下悉心物色。目前诸位实在不堪此任。”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曾先后为相,但不幸被刘基言中,很快被罢相,并相继被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