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象是以注《庄子》的形式构筑并表述其思想的。因此,为了令人满意地解释其思想,我们无疑首先应该对《庄子》的思想有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只有在有了这样的了解之后,我们才有可能确定在什么地方郭象忠实地解释了《庄子》的思想,在什么地方、在多大程度上他曲解了《庄子》的思想。但是,即使假定我们对《庄子》的思想的解释是可以接受的,令人满意地厘清郭象的思想与《庄子》的思想的关系也决非易事。因为,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很难分清在相关的注文中郭象究竟是在表述自己的思想还是在努力解释《庄子》的思想。面对这样的解释困境,作者认为如下诠释策略是可以接受的:放弃厘清两者之间的界限的企图,而是设法让郭象的说法本身在已经确定好了的解释框架中尽可能保持前后融贯。本着这样的诠释策略,作者对郭象《庄子注》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重构,梳理了其思想的方方面面:独化与相因;本性与学习;安命、齐物与无心;有待逍遥与无待逍遥;圣人之治;寄言以出意。
本书作者在其专著《虚己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之中对庄子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解释。本书可以说是这部著作的姊妹篇。
适读人群 :大中专院校师生 郭象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座高峰,过去国内对郭象的研究,由于缺少了西方哲学的参照,总有言犹未尽的地方,韩林合教授对西方哲学有深入的研究,其对郭象的解读联系着当代西方形而上学的理论,因而有了新的意义。
韩林合,1965年出生,1982-1922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相继完成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业并留系任教。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分析哲学、老庄哲学等,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研究尤为精深。主要著作有《<逻辑哲学论>研究》《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解读》《分析的形而上学》等。
第一章 独化与相因
一·一 庄子之道
一·二 郭象对庄子之道之消解
一·三 独化说之提出
一·四 独化说之困难及其消解
第二章 本性与学习
二·一 本性与性分
二·二 本性之不可逃、不可加性
二·三 习以成性
第三章 安命、齐物、无心
三·一 安命
三·一 命之意义
三·二 常人之安命
三·三 圣人之安命
三·四 常人安命之困难及其解决
三·二 齐物
三·二·一 齐物之意义
三·二·二 常人之齐物
三·二·三 圣人之齐物
三·三 无心
第四章 逍遥:有待与无待
四·一 适性逍遥
四·二 圣人之无待逍遥
四·三 常人之有待逍遥
四·四 逍遥之主体:有我与无我
四·五 郭象逍遥义辨正
第五章 圣治:无为而无不为
五·一 内圣而外王一
五·二 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五·三 迹与所以迹一
第六章 结语:寄言以出意
参考书目
后记
《游外以冥内 郭象哲学研究》:
在此,有必要特别指出如下重要之点:按照庄子的理解,逍遥的前提是安命,而安命的前提是齐物,齐物的前提是心斋或无心。就圣人来说,郭象同意庄子的相关理解。但是,就常人来说,郭象的观点部分说来与庄子的观点则有所不同:在他看来,对常人来说,齐物就意味着安命,齐物或安命的前提仅仅是无分外之心。
我们首先分析郭象有关常人之齐物的观点。按照郭象的理解,常人之齐物并非意味着没有物我、彼此之别,也并非意味着没有大小(长短、多少)、美丑、善恶、真假、是非、贵贱、穷达、祸福、成毁、生死、梦觉等等之分,而是仅仅意味着安乎命之所遇。在其注文中,郭象着重讨论了常人应该如何对待大小、是非和生死之分。
通常人们会将大者、长者、多者等同于有余甚至多余,或者将其等同于充足甚至于至足,而将小者、短者、少者等同于无余甚至于不足。对这种俗见郭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严厉的批评。
首先,对于大者、长者、多者来说,其大、其长、其多并非就意味着有余,更非意味着多余。如果其大、其长、其多是由其性分所决定的,那么它们就都是正好。因此,如果大者、长者、多者各自守其分,各足于其性,那么它们便同于自得了。同样,对于小者、短者、少者来说,其小、其短、其少并非就意味着不足。如果其小、其短、其少是由其性分所决定的,那么它们就都是正好。因此,如果小者、短者、少者各自守其分,各足于其性,那么它们便同于自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