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奎良文集》全书共十卷, 文集为张奎良先生自1982年至今取得的各项成果,包括著作、已发表文章、讲义、生活四个部分,各卷按照年代予以编辑。
作者简介:
张奎良,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哲学会名誉会长。
内容简介:
《张奎良文集》全书共十卷, 文集为张奎良先生自1982年至今取得的各项成果,包括著作、已发表文章、讲义、生活四个部分,各卷按照年代予以编辑。
张奎良
重新认识斯大林的辩证法理论
苏联二十年代德波林派与机械论者的论战
列宁的辩证法十六要素写作过程初探
列宁的辩证法十六要素和斯大林的辩证法四个特征
关于辩证法十六要素的考证和评价问题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条目)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交往形式
《神圣家族》
实践的唯物主义
《文学总汇报》
《哲学的贫困》
张奎良集——沉思·求索
自序
论人的价值尺度
社会主义社会人的价值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的二重起点
广义人性范畴刍议
人性初探
论人的本质和人性概念的区别
关于马克思早期哲学遗产的评价问题
马克思对早期哲学信仰的自我清算
论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的历史地位
异化概念的动态考察
异化概念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作用
社会主义异化与资本主义异化的区别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说的形成
社会基本矛盾的动态分析
论社会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自我调节
评萨特向马克思主义的“接近
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研究
存在概念及其认识论意义
存在、实在和实体
实体范畴辨析
哲学·生活·情理
推倒两个“凡是”的信条
一分为二不能背离事物的根本性质
脆弱的政治心理是贯彻“双百”方针的拦路虎
学术评价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
政治文明论
论权力的纵向分割
历史上的空想主义与现时代的空想论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
论存在范畴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存在概念与物质概念的区别
附录
开拓专题研究的可贵尝试
——读王卫国等新著《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家张奎良教授
《张奎良文集(第一卷)》:
新中国成立后,张奎良依靠政府的全额助学金读完了中学,因此他对党和政府始终抱有感恩之心。中学阶段他思想进步,学习刻苦,长期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尽管他并不十分了解马克思主义,但他凭借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一腔质朴的情愫,坚决而又带有几分盲目地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基础系。入学后才知道,所谓马列主义基础,并不是他所理解的马列主义的基础部分,实际上是从延安学习马列沿袭下来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当时把它视为学习马列的捷径,故曰马列主义基础。这个事实虽也令他萌生几分憾意,但只不过是一闪念,并未阻挡他的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特别是后来学校把办系的方向定位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相应地又把《共产党宣言》、《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国家与革命》等著作列为主要的学习文献,这就使他产生一种莫大的荣誉感,总觉得自己与马克思主义更贴近了,自己不是在追逐一种低俗的谋生本事,而是在学习一种博大精深的理论,而这种理论正是对一种崇高的事业的呼唤和澄明。为此,他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阅读马列原著,马克思的深刻思想和那些精妙的绝句令他如醉如痴。他后来多次谈到,大学期间最大的收获是学习并熟读了马克思的原著,如果说自己还有什么学问的话,不过就是知道了马克思有什么思想和它的出处在哪里。这些原著虽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形上之思,但大多与历史唯物主义原著交叉,这也为他逐渐扩展自己的哲学视野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黑龙江大学以后,他先后讲授了政治学、历史唯物主义原著。对他个人的学术生涯来说,1978年11月在桂林召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创建会议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只限于作为横断面的逻辑或原理,而没有承载这些原理的纵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简称“马哲史”),这就扭曲了史论关系,形成了原理一花独放的不正常局面。史与论的关系应该是以史带论,论从史出,没有史的论只能是无根的空洞的原理罗列,看不出它与什么样的历史时空相连接,因而也就不能确定它的确切含义。这次会议的召开是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而在哲学上的一次重大的突破,他积极拥护和参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创建工作,参与中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的讨论和写作。并在会后迅速在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开设马哲史课,成为该校首批马哲史课的宣讲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