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的土墩遗址的调查和发掘,至今已经70多年。但是,长江下游商周时期较早阶段的遗存,地层普遍单薄,出土遗物也少,分期研究一直是个难题。2009年五担岗遗址的发掘表明,其早期遗存时代上限可达二里头二期,甚至会早些。遗址第四期晚段的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五担岗商周时期的考古遗存时间跨度大,自早至晚是延续的。《马鞍山五担岗》的出版,为长江下游商周时期考古学文的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09年五担岗遗址的发掘表明,其早期遗存时代上限可达二里头二期,甚至会*早些。遗址第四期晚段的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五担岗商周时期的考古遗存时间跨度大,自早至晚是延续的。《马鞍山五担岗》是该遗址科学发掘资料的正式公诸于世,对于长江下游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理特征
(一)地貌
(二)水系
(三)土壤
(四)气候
(五)马鞍山地区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概述
三、植物与动物
(一)植物
(二)动物
四、矿产资源
(一)铁矿
(二)硫铁矿
(三)石灰石矿
(四)铜矿
(五)绿松石矿
(六)其他矿产
第二节 历史沿革
第三节 马鞍山地区早期遗址分布概要
一、马鞍山地区气候变化对早期遗址分布的影响
二、马鞍山地区早期遗址的统计与分布
(一)花山区
(二)雨山区
(三)博望区
(四)当涂县
(五)和县
(六)含山县
第四节发现发掘经过、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
一、发现发掘经过
二、 资料整理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
(三)第三阶段
(四)第四阶段
三、报告编写
第二章 地层堆积
第一节探方分布
第二节 北部发掘区典型地层
一、北I区
二、北Ⅱ区
三、北Ⅲ区
第三节 南部发掘区典型地层
一、南I区
二、南Ⅱ区
三、南Ⅲ区
第三章 早期遗存
第一节文化遗迹
一、灰坑
二、坑
三、灰沟
四、灶坑
五、建筑遗存
六、窑
七、水井
八、墓葬
第二节 文化遗物
一、铜器
二、玉器
三、骨器
四、石器
(一)制作工艺
(二)器类及器形
五、原始瓷器
(一)概述
(二)器类及型式
六、陶器
(一)概述
(二)器类及型式
第三节 典型遗迹一J1
一、叠压、打破关系
二、结构、堆积及出土遗物
(一)JlK堆积及出土遗物
(二)JlQ堆积及出土遗物
三、水井各层文化特征
(一)儿K层
(二)JlQ⑥层
(三)JlQ⑤层
(四)JlQ④层
(五)JlQ③层
(六)JlQ②层
(七)J1Q①层
四、分期与年代
(一)第一期
(二)第二期
(三)第三期
(四)第四期
五、小结
六、构造方法、滤水结构、取水器、取水方法及发现意义
(一)构造方法
(二)滤水结构
(三)取水器及取水方法
(四)发现意义
第四章 晚期遗存
第一节文化遗迹
一、灰坑
二、灰沟
三、建筑遗存
四、墓葬
第二节文化遗物
一、铜器
二、瓷器
三、陶器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遗址分期及文化特征
一、第一期的文化特征及相关比较
(一)第一期早段
(二)第一期晚段
二、第二期的文化特征及相关比较
(一)第二期早段
(二)第二期晚段
三、第三期的文化特征及相关比较
(一)第三期早段
(二)第三期中段
(三)第三期晚段
四、第四期的文化特征及相关比较
(一)第四期早段
(二)第四期中段
(三)第四期晚段
第二节 五担岗遗址早期遗存的分期意义
一、遗址的时代上限问题
二、遗址出土物所反映的“湖熟文化”时代上限问题
附表
附录
马鞍山五担岗遗址植物遗存鉴定报告
一、鉴定材料及方法
二、鉴定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四、结 语
彩版
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