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界定之争,物种分类之争,化学元素周期表排列之争,杜威十进制排序法的困境,YA马逊分类与检索算法的形成,谷歌的崛起……
从《大英百科全书》到维基百科,从新闻编辑部时代到自媒体时代
一部娓娓道来的信息建构、分类与传播史
一部涵盖知识范围惊人宽广的著作。
它以丰富的实例展现了漫长而生动的信息建构、分类与传播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到现今的网络传播时代。
它展现了从古至今,人类如何认知世界的历程,一个个秩序不断被建构又不断被打碎的历程。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你只打算阅读一本关于信息史的书,这本应为SHOU选。
天上的秩序
在毕达哥拉斯提出天体和谐概念的2000年后,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称赞道:
倘若我们的心与毕达哥拉斯的心一样纯净、贞洁而雪白,那么星球旋转时奏起的那极美的乐章便能够回响并且充盈在我们的耳畔;万事万物恰如回到了黄金时代;我们应对痛苦免疫,我们应能够享受连神都嫉妒的平静。
古希腊人认定,宇宙的秩序和安排是完美的;“宇宙”(cosmos)这个词本身的意思是“一切万有”和“美”。毕达哥拉斯因此认为,星球之间的距离一定反映了宇宙之秩序与和谐。而和谐是基于数学的:将一根线按照2比1、3比2、4比3或5比4的比例割成几段,轻轻拨动,你就会听到美妙的声响。因此,毕达哥拉斯推论到,天体一定也符合这些比例。而由于它们是动态的,它们一定能够在旋转时发出声响,这声响也一定是和谐而美丽的。我们没有觉察到这一声响,是因为我们从出生开始一直听得到,以致它已经成了背景“噪音”。因此,古希腊人推断到,我们一定都生活在听不到的美丽之中。
基督教的出现又平添了一道波澜。因为上帝是完美的,因此当上帝安排宇宙时,没有留下任何疏漏;假如上帝留下了疏漏,就会有更加完美的神来将这些缺口填补上。由此,“伟大的存在之链”这个概念就诞生了,即宇宙万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秩序完美的阶梯,且不缺少任何梯级:从上帝,到天使,到人类,到哺乳动物,到鸟类,到昆虫,到贝类,到植物,到矿物质,再到纯粹的虚空;万事与万物均有其位置,决定其位置的是事物所含的灵魂,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物质。几个世纪中,人们认为对于知识的追求不过是敲定细节而已;不仅仅兔子排在鱼的前面,金排在铅的前面,而且骑士随从还要排在商人前面。最重要的是,“完美”这一概念是锁链背后的驱动力。在一个完美的世界当中,如果一个生物灭绝了,锁链上就会出现一个不完美的缺口。因此,生物是不能够灭绝的,进化论也是不可能的。
虽然天体和谐论和“伟大锁链说”都已经坠落神坛,我们仍然认为自然中有着待我们发现的秩序。实体世界不像字母表里的字母一样,是主观安排的;它也并非取决于任何一名学者的突发奇想。科学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找到自然的关节。比如说,没人会对行星的排序提出异议。
至少直到2006年夏天,都还是如此。那个夏天,这件每个学童都知道的事情,似乎在大庭广众下突然分崩离析。但这一争议其实已经酝酿多年;甚至当我们在教孩子们用“我非常棒的妈妈,刚给我们送来了九个披萨”(My very excellent mother just sent us nine pizzas)这句话,来帮助记忆九大行星的顺序(从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开始)的时候,不光是什么样的天体算作行星,甚至“行星” 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天文学家们都还一直争论不休。后来争议逐渐变得更加白热化,一年之后加州理工学院科学家迈克尔·布朗(Michael Brown)在柯伊伯带(海王星之外的一群冰态天体,其中超过100亿个天体的直径大于一英里)中识别出了一个天体,并给它起了个昵称叫“齐娜”(Xena),名字来自电视剧《齐娜武士公主》。这个天体首次被拍到是在2003年,但是由于它处于冥王星外10亿多英里(这是冥王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三倍),距离我们真的是太远了,以至于它的动态直到一年后重新分析数据之后才被探测到。通过测量齐娜冰冻的甲烷表面反射了多少光线,布朗对其大小做出了估计:它的大小似乎为地球的四分之一,比冥王星大1.5倍。布朗推论道,既然它比冥王星大,并且绕太阳公转,那么就应该算是行星。
可能算吧。这一争议如此之激烈,连《纽约时报》都给这个话题做了一个社评:
戴维·温伯格(David Weinberger),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的资深研究员,长年为《连线》《纽约时报》和《哈佛商业评论》等出版机构供稿,还经常担任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时事纵览》节目的特约评论员。作为营销顾问,他曾为多家《财富》500强公司、DING尖传媒企业和诸多创意独具的新创公司服务,还曾经担任霍华德?迪安(Howard Dean)总统选举团队的高级互联网顾问。
著有《万物皆无序》《知识的边界》《小块松散组合》《世界如此多姿多彩》,并与他人合著国际畅销书《市场就是谈话》。
导 读:世界如此多姿多彩/ 胡泳………………………… 01
前 言…………………………………………………… 001
第一章 秩序的新秩序………………………………… 011
第二章 字母排序法和反对它的声音………………… 033
第三章 知识的地形…………………………………… 063
第四章 统合与分割…………………………………… 087
第五章 丛林法则……………………………………… 115
第六章 智能树叶……………………………………… 145
第七章 社群认知……………………………………… 175
第八章 无物说的是什么……………………………… 201
注 释…………………………………………………… 317
鸣 谢……………………………………………………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