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的唯物史观逻辑: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视角
定 价:59 元
丛书名: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者论丛
- 作者:曹洪滔 著
- 出版时间:2016/12/1
- ISBN:9787520101516
-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D61
- 页码:196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16开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为逻辑起点,探索中国改革的基本逻辑与理论渊源。书中提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应规律,界定了主导生产要素的概念;从农村改革的尝试探索,到企业改革的铺开和向城市推进,再到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进行与生产力发展直接相关的教育改革,沿着中国改革的路径,从上述基本理论出发进行剖析,明确了改革的逻辑与启示。
前 言
改革的逻辑决定了改革的走向,改革的理论渊源决定了人们对改革的认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反对改革的思潮没有终止,反对改革的声音也没有停息,从根本上厘清改革的逻辑和理论渊源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两大基石之一,是我们推动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的基本遵循。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为逻辑起点,探索中国改革的基本逻辑与理论渊源,为全面深化改革进行理论探源和实践支持,既是本书写作的出发点,也是此研究的目的。
本书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提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应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非一一对应关系,表现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主对应以及“一对多”和“多对一”方面。本书还界定了主导生产要素的概念,即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条件下,生产力诸要素中必然有一种或两种要素在生产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形态上,每一个社会形态都存在着多重生产力,不同社会形态和发展阶段的主导生产要素是不同的。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不同时期主导生产要素的转变决定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存在着前矛盾对应期、基本适应期和后矛盾对应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了改革要实现增量向存量的转变。随着生产力的持续向前发展,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历着一个不适应到适应再到不适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建立与一定时期生产力和主导生产要素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既是理论的需要,也是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即为改革的逻辑起点。
从农村改革的尝试探索,到企业改革的铺开和向城市推进,再到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直接关系生产力发展的教育改革,沿着中国改革的路径和深入方向,本书从上述基本理论出发进行透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的主导生产要素经历了手工工具、农业机械化两个大的阶段,正在经历着机械化和自动化、信息化以及现代农业科技等过程,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农村改革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以及土地流转和推动新型城镇化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入阐释了主导生产要素的转变与企业改革的关系,明确了机械化、信息化和现代科技生产力对企业所有制关系的基本要求,论证了机械化生产力与企业创新驱动、现代科技生产力与科技型企业建立的必然逻辑,提出了国有企业向科技型转变、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的企业改革取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手工工具生产力、机械化大工业生产力和现代科技生产力主导生产要素的转变,深入论证了手工工具生产力决定了自然经济体制的长期发展、机械化生产力决定了其与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适应和矛盾关系、现代科技生产力对经济体制改革中宏观调控的必然要求,得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因应现代科技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将高等教育改革纳入中国改革的生产力透析体系,原因在于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主导生产要素的转变,其本质在于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联系。深入分析了生产力发展和主导生产要素转变对教育模式演进的决定性作用,论证了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力决定高等教育基本技能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及现代科技生产力对高等教育建设研究型大学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总之,坚持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是推动中国改革理论和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关键,深入运用这一理论,是改革沿着正确方向不断深化的根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为指南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必须不断推动科技创新,适时实现社会主义主导生产要素的转变;必须加快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推进改革由增量向存量转变,因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曹洪滔,1982年6月生。讲师,法学博士。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第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改革本质探析
第一节 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内涵和结构
第二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机理
第三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应规律
第四节 革命的本质及作用
第五节 改革的实质及作用
第六节 改革的动力、阻力、模式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关联解析
第七节 不同社会形态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应运动
第八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下中国改革实践透析的选择逻辑
第三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视域下农村改革探析
第一节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的紧迫性
第二节 农村改革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逻辑
第三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视域下国外农村改革的实践
第四节 主导生产要素转变与中国农村改革
第四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视域下企业改革探析
第一节 加快推进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第二节 企业改革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逻辑
第三节 主导生产要素转变与企业改革模式选择
第五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视域下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节 经济体制确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逻辑
第二节 主导生产要素与经济体制的决定
第三节 机器大工业生产力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透视
第四节 现代科技生产力视域下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向
第六章 高等教育改革的生产力逻辑
第一节 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节 教育改革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逻辑
第三节 生产力的发展与教育模式的演进
第四节 主导生产要素转变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结 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