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面向乡村振兴的农村教育及其信息化现状调研与需求。二是从生态系统模型构建和生态因子模型构建两个方面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农村教育构建。三是信息化促进农村教育生态建设的三位一体模式顶层设计。四是信息化促进农村教育生态主体内生性成长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五是信息化促进农村教育生态环境创新性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究。六是内涵式均衡发展视角下信息化促进农村教育生态建设的实践效果评估。
本书以乡村教育“在场者”的视角,呈现真实生动的乡村教育故事,凝练教育专家学者的理性思考,兼具实践温度和理论厚度,是扎根中国大地研究乡村教育的鲜活样本。上编“我的乡村教育故事”通过一篇篇来自乡间村落、河谷草原的质朴故事,刻画出一组有血有肉的乡村教师群像;下编“乡村教育研究”,观照乡村教育的存在价值,理性阐发学校、家庭、政府合作共治办学模式的探索,描绘出乡村学校作为乡村精神家园和文化纽带的理想蓝图。
本书共8章,内容包括乡村振兴战略之高素质农民培养、乡村振兴发展经验与启示、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教育、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人才振兴、新时代农民教育的总体思路、新时代农民教育的具体路径、新时代农民的科学素养培养、新时代农民的信息素养培养等。
本书是郝瑞珍的匠心之作。作者把多年的教育情感,深厚的教育情怀,虔诚执着的教育追求,以及对教育人生的感悟,凝结成四个部分,包括:管理之道、课改新探、智慧成长、诗意语文。
本书以继续教育为基底,以高校继续教育为导向,对高校继续教育多样化路径研究问题展开论述,主要介绍了继续教育概述,引导读者了解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具体分析了高校继续教育综合转型研究,主要包括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理论基础、影响力场分析、改革必要性、目标取向和原则和路径,详细论述了高校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和高校继续教育的质量管理建设,试图厘清每个因素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影响,进一步探究了高校继续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改革发展,为高校继续教育的未来发展,给出指导性意见。
本书从协同论的视域出发,探索地方政府、高校、基础教育城市优质学校、社会机构以及乡村学校“五位一体”协同振兴乡村教育的教育机制、模式。对有效贯彻落实国家振兴乡村的战略需要,推动县域内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以及解决乡村教学质量滑坡、教师和学生流失等现实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全书共分为八个部分:概论、乡村教育现状研究及问题、振兴乡村教育的政府责任、高校担当、城市名校引领、社会支持、乡村学校本土责任及“五位一体”协同振兴机制构建。
本书系作者专著《教海逐浪农村教育探究》《贵为人师农村教育实践》之后的第三部曲,是作者退休之后与朋友在贵州黔南创办都匀泊宁高级中学的探究、实践、变革的总结。内容涉及办学思想、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学校文化、师德修养、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文章浅显易懂,文笔清新流畅,既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也有实践的可操作性,适合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阅读、研究、参考、借鉴。
本书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分别从农村职业教育概述和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机会两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二章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进行了研究;第三章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成因与对策;第四章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与模式进行了论述;第五章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路径选择进行了研究。
本书首先从成人继续教育尤其是开放教育的历史发展背景出发,探寻实践课程在整个开放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特色模式,提出针对开放教育实践课程运行的问题与思考。其次,通过对开放教育资产属性以及典型专业的案例研究,初步研究得出实践课程量化标准体系,并运用到开放大学教学改革评价工作中,指出专业实践课程在运行和实施中的整体优势与问题思考。最后,针对每一实践环节的现状,阐释和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探索典型专业实践课程更为科学的运行路径。
本书共分为九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探析;粮食安全、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民职业化的逻辑关系;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劳动力职业农民化;基于农地流转视角的职业农民分化研究;职业农民及其生产和生活服务劳动力队伍升级路径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