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1930年代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思考、主张、规划、实践的全面考察,揭示了其思想渊源与转变逻辑,认为梁氏由乡建理论及实践而开创了一种新的政治哲学,即现代儒家激进主义。本书既可深化对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了解,又有助于强化我们对1949年前的新儒学及传统社会特性的认识,既具学理性,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书是刘述先先生关于现代新儒学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成果,内容主要围绕现代新儒学的发展与展望、宋代理学的精神传统以及全球伦理等问题而展开。作者认为现代新儒学“建基于深厚的学力,对经典做出创造性的诠释,针对强势西风的席卷做出回应,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觅取平衡,这才使它有强大的吸引力”。他主张“转出一条新的途径,为‘理一分殊’做出新
冯定先生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的理论探索,围绕着对时代问题的哲学思考,在通俗化的哲学话语表达中,形成了一个以人类解放理论为主轴,贯通哲学观、世界观、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观的有机理论体系,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从总体上研究和定位冯定先生思想的论著,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发动“文学革命”,从此他的名字与新文化运动联结在一起,是公认的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为展现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多方面的成就和广泛的社会交往,本书汇集了耿云志、杨天石、汪荣祖、陈漱渝、陈方正、陈平原、罗志田、邓昭祺、江勇振、山口荣、黄克武、王晴佳、王中江、孙郁、章清等海内外
本书在系统梳理中西方本体论学术资源的基础上,以牟宗三哲学中的本体境界论、本体概念的证成以及中国传统本体概念的现代性转化三个视角为切入点,对牟宗三本体论研究的学术立场、理论范式、逻辑进路、结构框架等进行系统研究;将其本体论的治学思路置于整个20世纪中国本体论研究中进行横向、纵向比较,以期对其相关理论做出客观的历史定
晚清以降,著作体例与述学文体的巨大变更,使得现代中国的人文学者步履艰难。从当初的“拿来主义”,到今日的“与世界接轨”,在20世纪中国学界,占主导地位的声音是以“科学”取代“夸饰”。著述的不严谨乃至抄袭成风,确实是中国学界的痼疾,可这并不能掩盖问题的另一面,即人文学本身带有很强的修辞意味。谈论人文学的修辞学,不妨先从述学
本书初版于1998年,2003年获得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0年再版,本次改为精装出版。除了“新版序”外,其他内容未做改动。 本书选择以清末民初三十年间的社会与文化为背景,通过对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代表的"晚清"与"五四"两代学人的文化理想、学术思路、治学方法以及文化心态的描述,展现中国现代学术
《社约物与人:论人自由自己的约束》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科学哲学、人学原理与中国传统文明的深度融合,构建社约物之论,提出了“人活明己,社约生息;和而不同,社约共赢”的开明利己社约思想;构建了“个人-家-企-国-人类”“修-齐-营-治-平”的社约系统人观点,本书对于中国传统文明与现时代融合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作为现代新儒家第二代的重镇,牟宗三着力凸显“现代性在中国”的民族文化特质,并与西方现代性展开“吸收”与“批判”的双向互动。本书将牟宗三哲学置于“古今”“中西”的交会点上,探析他立足儒家思想建构“中国现代性”的哲学思考,揭示其积极贡献与内在问题。以牟宗三这一个案审视现代新儒家应对全球化及现代化的理论思考,其意义在于一方面
本书从全球化与东西方哲学对话角度探究比较哲学的理论形态、研究方法、问题意识与创新思路,开启中西文化融合、中西马哲学会通与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视域,并在宗教学与伦理学语境中比较中西哲学传统中的若干重要概念。由于立足比较哲学的学术前沿,从破解比较哲学理论难题的实际需要出发,本书呈现了当前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凸显
胡适的整个思想体系宏大而庞杂,而他的文化观理论博大精深。胡适文化观的研究绝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砌,甚或将散落于其充栋的文献中的有关文化观的只言片语采摘出来,更不是生硬胡乱地编造与罗织。本书采用文化观的范畴与视角,重新诠释与靶梳胡适的理论观点,型构出胡适文化观范式。文书主要选择胡适所参与的几次主要的文化论战的研究,全方位地系
牟宗三是现代新儒家第二代的重镇,著作等身,代表着20世纪后半叶儒学的*高水准,在海内外有着重要影响。其思想涉猎广泛、艰深曲折,是一段时间以来儒学研究*困难的题目,没有之一,因而一部分人有将其神化的倾向。《走下神坛的牟宗三》力图将牟宗三从神坛上请下来,作为一个哲学家,与之展开对话。本书分别从坎陷论、三系论、存有论、圆善论
天道、政治、人性的交流互动、相互成全,最终使人能过上幸福的、人性繁盛的生活,是现代新儒家政治哲学和公共治理方面的追求,也是其治理智慧之所在。作为现代新儒家一代人中富原创性的代表,牟宗三的政治哲学思想根本上服务于中国的前途与命运,但并不限于直接讨论政治哲学问题,而是把目光投向更深远的、民主与科学的“越根据”,把政治合法性
《人是情感的存在》是学界关于蒙培元先生哲学思想的学术研究文集。蒙培元先生是当代儒学大家,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冯友兰先生的正宗传人,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文集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蒙培元哲学思想总论;蒙培元“情感儒学”研究;蒙培元“生态儒学”研究;蒙培元哲学思想比较研究;蒙培元哲学思想其他专题研究;蒙培元哲
《罗国杰生平自述》是罗国杰教授的自传,记录了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悟。全书分十个部分:学生时代和在上海工作的七年;初到人大的十年;文革中的经历;学术研究的春天;两岸学术交流和对外交往;从学术研究到建言献策;人生七十古来稀;业余爱好和晚年感想;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本书分为三部分:专题论文是著者根据以问题为中心的思路,对当代重要学术现象、重要学术争鸣、重要学术成果等所进行的多种专题研究;学术评论主要是著者对近些年学术界出现的不正之风、不端行为乃至学术腐败等进行的分析和研究,同时也有对学术界正面现象的肯定和评论;学人访谈是著者对当代著名学人陈平原、温儒敏、叶朗、王一川、王岳川、熊元
知识与境界是中国近现代哲学中极具张力的一对组合,中国近现代思想家总是试图把对知识的理解与对境界的追寻统合在一个范畴中,唐君毅的心灵九境论就是这样一个尝试,唐君毅对知识的理解就统摄在其心灵九境论中。心灵九境论对人类各知识部门的消化、理解、分梳与唐君毅对心灵及其活动、性质的看法紧密相关,唐氏认为心灵及其活动至善、至美、至纯
本书系洪汉鼎先生以答学生问的形式而写的学术自述性文字,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个人从年少时代至今的种种经历,包括无锡辅仁中学、北京大学求学、反右斗争中误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发配至大西北、改革开放后重回北京、德国进修深造、台湾十余年讲学等,整个经历充满悲欢离合,是幸与不幸、祸与福的交集;第二部分作者
本书汇集了研究罗国杰思想的研究性文章和学生、故人的回忆文章。本书从各个角度分析了罗国杰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贡献,包括伦理学原理领域、思政领域、为党和国家建言献策等等,回顾了罗国杰教授在为人、育人等方面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宣传、捍卫、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钱学森学术生涯后期的重点之一,而且成绩斐然。本书考察了钱学森哲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历程和时代背景,分析了其哲学探索的指导思想和知识基础,核心部分是对钱学森构建的由一个殿堂(辩证唯物主义)和11架桥梁(哲学分论)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进行梳理,揭示他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