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对经典作家著作进行细致研读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学界在唯物史观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对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做出重新认识,努力建构一套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唯物史观解释体系。在对唯物史观传统解释体系在引证经典作家论述缺乏全面性与解释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缺乏说服力两大问题进行系统剖析的基础上,本
本书针对城市大型活动中人群常规流动和应急疏散流动安全管控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阐述人群运动动力学建模与控制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交通流模型中经典Aw-Rascle模型,构建“T”形汇流通道Aw-Rascle疏散模型;论述恐慌心理和行为研究成果;基于Lyapunov稳定性判据,分析宏观人群稳定性,设计反馈控制器;从计算
本书旨在通过深入梳理探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解史,从总体上把握、阐释和反思这股思潮,对历史唯物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作出思考和回应。在总体层面,本书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史做了一个全景式的图绘,涉及了第二国际主要理论家、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等人、法兰克福学派、莱尔因、文化马克思主义、生态
本书是作者过往发表文章或者访谈内容的集成,既有作者学术生涯的处女作,又有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的重磅佳作,时间跨度从求学期间到走上工作岗位,直至现在。全书围绕历史唯物主义专题展开,分为理论探讨与问题研究两大部分,研究对象涉及文化冲突、价值体系、历史观等,从中可以窥见作者学术研究的思想脉络和大致走向,是对作者学术思想的基本梳
在马克思那里,辩证法和历史观统一在历史唯物主义之中,辩证法是现实的人的发展的辩证法,即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就其实质来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构成了人的解放学说的核心环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历史唯物主义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本
作者基于系统的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知识,构建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知识的不可遗传性之“人存在的二重限制性”(亦称“二重限制性”),以及基于人之二重限制性的原初平等(亦称“二重限制性平等”)这对极具解释力的新概念。随文理逐层展开,作者首先对人际差异与平等进行了一般性哲学解释,对近现代平等理论进行了三阶段划分,并设定“四要素分
本书以专题研究形式展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理论为基础,融合社会现实实践应用,从历史与逻辑双重维度阐释唯物史观,彰显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本书由十个专题构成,分成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为专题一至专题六:集中阐述马克思唯物史观相关经典文献与理论要义;第二部分为专题七和专题八:主要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第三部
唯物史观是人类探索历史规律最光辉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唯物史观,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与功能、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这三个领域入手,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和当代价值、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唯物史观、中国历史百年变革的辩证法、中国道路
本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为导向,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实践的理论基础,挖掘实践的理论价值。主要围绕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理想信念、人的解放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矛盾与发展阶段、社会发展与发展战略、国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实践与理论创新、党的领导与执政规律、对共
本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经典著作的解读,集中阐明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与现实课题,诸如马克思学说的“秘密和诞生地”,历史唯物主义的“名”与“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人”与“社会”,“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生存境遇,个人与社会何以维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逻辑与价值启示,全球化进程中
本书揭示了历史进步观的内涵与基本类型,阐释了历史进步始因(逻辑起点)、历史进步逻辑、历史进步评价、历史进步机制、历史进步过程等五个问题。其中,在历史进步始因问题上,提出历史进步的逻辑起点这一范畴;在历史进步评价问题上,提出历史*发展程度(历时态)、社会健康运行状况(共时态)、文明相对进步性(世界维度)三维定位历史评价;
本书深入分析时间地理与时空GIS理论,对手机、公交卡、出租车、视频、Check-In、微博/微信等数据分析人群活动进行总结,结合课题组对这些数据的质量、代表性、误用性和隐私保护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别从城市功能区识别、城市人群聚散、城市结构与出行特性、城市时空可达性、城市人群活动与空间结构适应性分析、面向时空需求的城市设
本书着重梳理和分析了活跃在英美地区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以及后马克思主义重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整体叙述上遵循了“具体的总体”研究方法,在总体层面,分析了英美学者重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心路历程、研究方法、理论特征和学术影响;在具体层面,分析了五种思潮重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生产方式的结构与生产关系的两重功能、科恩对生产力一元决定论的辩护:一个批判的考察、有机生产方式的变迁及其动力:迈向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经济人假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学、演化马克思主义的竞争理论:一个方法论的探讨、资本占有剩余价值在什么意义上是符合(或不符合)正义的试论马
《陈先达文集(套装全14册)》计有14卷,系统全面收录了陈先达的十四本著作(其中8本曾在我社出版)。包括学术著作集6卷(其中2卷为合著),分别为:《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问题中的哲学》、《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合著)、《被肢解的马克思》(合著);随笔文集8卷,分别为:《漫步遐思》、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人活动的效率(修订版)》是郭湛的博士论文《人活动的效率》(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的修订版,在原书八章基础上增加到十二章。作者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讨论人类活动的效率问题,认为在人类活动中存在着不懈的效率追求。为了有效地满足人们多方面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必然要求自己活动本身的有效性,追求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历史总体观》围绕客观社会现实如何实际地构成历史的总体和结构的总体的观点来重新阐释历史唯物主义,是目前为止从这一视角来衡量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历史状况的最新著作。作者严格区别了这个主题的马克思哲学形式与形而上学形式,并在寓于历史的总体与时间、空间、历史目的、人的意志、民族、资本逻辑的矛盾之中,揭示其中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