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工程院沈寅初院士的学术年谱,立体、全面、系统地实录其从1938年至2018年80年间不平凡的人生轨迹与科研历程,展现其对中国生物化工产业尤其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巨大贡献。本书以克制却饱含崇敬的笔触,“平叙”了沈院士朴素的科学理想、深刻的科研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极具启示意义的人生故事,旨在挖掘其激情求解、平易大
《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突出原创性、厚重性、系统性和思想性,重点收录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等领域优秀学术成果,特别是发表学术期刊无法承载的长篇文章。本书是总第6辑,
《清史论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办的专业集刊,创刊于1979年,是国内史学界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术刊物。经过几任主编和编辑部同人的努力,坚持办刊初衷,不断提携、扶助清史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对当代清史研究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2021年开始,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纳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
卢伟如,一九一九年十月生于广东省惠阳县新圩镇约场村。一九三七年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惠阳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等职。一九四一年在著名的抢救香港文化人士的“秘密大营救”中任惠州秘密联络站站长。一九四二年加入东江纵队,任大队政治委员、支队长、江南指挥部指挥员等职。一九四六年六月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后入华东军政大学学习。毕
《北京史学》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筹划,是一本汇集北京史研究相关论文的学术著作,为北京史研究的学者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本辑选题主要侧重于社会史、政治史、经济史等方面。共收录13篇论文,作者主要来自高校和科研单位。本辑共分5个栏目。“特稿”收录1篇论文,探讨民国时期北京女浴所的设立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变迁;“
本书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考古新发现,如《云冈石窟罗汉堂周边及龙王庙沟洞窟调查报告》《甘肃泾川南石窟寺现状调查及营造工程》;二是研究与探索,内容涉及西湖烟霞洞、陕西麟游石窟、甘宁地区北朝石窟寺等,如《陕西麟游石窟造像分期试论》《杭州西湖烟霞洞苏龛造像考述》《甘宁地区北朝石窟寺的考古调查与研究》等;三是科技与保护,如《基
本书试图以管窥水洞沟为题,以水洞沟遗址的研究为核心,结合世界各地其他地区的研究案例,着重介绍旧石器考古的一些研究内容和方法,希望能够使读者了解旧石器考古,了解探索早期人类历史的方法和过程。
《澳大利亚研究》由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办,是国内第一份跨学科的澳大利亚国别研究学术集刊,主要刊登澳大利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领域的学术论文。《澳大利亚研究》为促进和推动国内澳大利亚国别研究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全面展示中国澳大利亚国别研究的新成果。
本书为《北大史学》第25辑,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史”专号。本书执行主编为北大历史系陈侃理。因本书的组稿人为秦汉史学者,故本书全部文章集中于先秦至隋朝时期,并以秦汉史居多数。作者中有不少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自身培养出来的青年学者。如董涛、焦天然、胡鸿、陈侃理等人,本书的整体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本集刊为北大历史系主办,每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中日两国的交流前所未有地频繁,竞争和冲突也前所未有地激烈,形成了充满张力的文化场域。本书从中日文人交往的角度,考察作为“文化中国”的中国形象在这一场域中如何被书写、如何越境、如何被建构与重构,由此发掘出文化圈大传统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与转化。“文化中国”形象的越境书写和传播,既展现了两国文人对各
本书以时间为线,选择重要年份入手,解析对于中国近代历史走向有深远影响的事件,以此串起一部中国近代史。作者试图打通清末民初,从“中国现代性”的全新视角出发,讲述中国近代史,把中国近代史从王朝统治史、没落士大夫、“军绅”官员和激进的民族主义者的叙述视角中拯救出来,还原一部民众的历史。
“蹉跎岁月似梦烟,人生六十弹指间”,《甲子往事》以质朴平实的语言记录了作者从孩提时代到退休为止苦难奋进60年的足迹,是其对不同人生发展阶段和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变化的一个侧记。全书共分十篇,既有作者对苦难天真的儿时生活的温润回忆,也有作者对艰苦拼搏、砥砺奋进的学生时代的真情回望;既有作者对秘书工作、对36年建设银行大变局
美国出版商协会2018年PROSE图书奖传记与自传类荣誉提名《卫报》2015年最佳图书;《印度快报》2015年年度杰出图书;《爱尔兰时报》2015年年度读者图书;《国民在线评论》2015年最佳图书名录;《观察者报》2015年年度图书埃德蒙·伯克(EdmundBurke,1730-1797)生活在世界历史上最非凡的时期之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哈萨克族》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系列丛书中的一册。《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哈萨克族》主要介绍哈萨克族服饰和纺织品的技艺与文化。其中在服饰篇中介绍了哈萨克族的头饰、服装、鞋靴与配饰的外在特点、内涵文化,并对典型服饰的造型结
本书集中收录了天津市近十年来考古工作的新成果,包括抢救性发掘资料以及基本建设中考古发掘项目积累的资料,以发掘报告、简报为主,也包括部分重要项目的调查报告。本书是继1996年《天津考古四十年资料汇编(1956-1996)》和2013年《天津考古》(一)、(二)之后,科学、系统地收集、展示天津地区阶段性考古成果的文集,本书
本书真实记录了清华大学学生领导力“唐仲英计划”近30位学生在毕业后前往公共服务部门工作的经历与体会。“唐仲英计划”设立10年来,始终聚焦学生成长实际与发展需要,不断优化育人体系、丰富育人资源,目前,已有200余名毕业学员奔赴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共服务部门工作。本书通过访谈和个人自述的形式,展现了学员们在校
本书阐述了宁化石壁是世界客家祖地,对之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近三十年来,海内外客家人陆续回到宁化石壁寻根谒祖,找到了他们的祖先曾经住留的地方。唐宋之际,石壁曾经是一百多个姓氏的居住地。他们与当地土著居民进行融合,孕育了客家民系。南宋始,石壁客家人开始衍播到梅州、潮汕、广西、四川陕南、台湾、港澳、东南亚等地。在他们的族
本书将西南傩面具置于文化变迁和思想发展的脉络中,去窥探傩面具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在特定历史文化时期和社会风貌大背景下,去探究西南少数民族傩面具从宗教到艺术,从酬神到娱人的嬗变历程。分析西南傩面具艺术谱系的发生规律和演变轨迹,旨在构建一个最能反映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傩面具艺术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谱系架构,对促进各西南民族文
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于1972年,50年的发展历程蕴涵了几代学者长期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在庆祝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创建50周年之际,本书编辑组收录了50余篇来自任教老师和校友的采访稿件和回忆文章,回顾了刘敦愿、蔡凤书、李肇年先生等前辈创建专业的点滴过往,回忆了几代学人走上考古之路的校园生活与田野经历,并寄语于后生。温故而
本书是成都考古学者文库第一号,收录了江章华先生撰写(含合著)的长江上游先秦考古研究学术论文32篇。内容包括文化、变迁、谱系,墓葬、聚落、社会,器物、符号三部分。作者首先从典型遗址分析入手,建立长江上游先秦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进而探讨文化谱系,解释文化变迁的动因。通过聚落、墓葬分析入手,探讨当时的社会。同时包括对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