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图及分类指导方案研编的工具书。在全面分析我国湖泊水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污染特征的基础上,围绕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生态修复,给出了编制技术路线图和分类指导方案的技术流程及主要方法,包括湖泊污染特征及受损成因诊断方法、湖泊流域环境压力诊断方法、湖泊分阶段的富营养化控制与生态修复目标确定方
生物质固废材料在道路工程中的设计与应用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书主要阐述基于物理与化学改性方法的废旧油脂类生物沥青开发、基于量子化学理论的环氧树脂基生物沥青材料设计、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植物油脚沥青再生剂制备,以及基于沥青吸附机制的玉米秸秆纤维路用性能调控。
西部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国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主战场。新时期,应以西部生态安全与其他安全要素的协同保障、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关键技术和模式研发等为重点方向布局科技力量,为西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供科技支撑。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西部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趋势,综述了科技支撑西部生态系统保护修
本书从地理学和生态学理论出发,在总结河西走廊绿洲区生态安全状况基础上,针对绿洲生态系统的主要问题,重点介绍了国内外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和进展;简要介绍河西走廊绿洲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本底及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定量方法分析了生态安全时空演变特征;重点介绍了通过不同模型实现绿洲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实现路径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共享,开展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在环保等重点领域引入大数据监管,主动查究违法违规行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我国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中国西部地区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种比例高,是全球罕见的各生物门类家谱较为完整的区域。中国西部生态系统脆弱,面临着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冻融侵蚀等威胁。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本书重点关注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云贵川渝
本书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与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教材出版基金资助出版。本书共12章,编写过程中力求内容具有前沿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反映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全面总结环境微生物电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现状。全书主要内容包括电化学理论基础、电活性微生物的理论基础、环境中的电活性物质、电活性微生物表征技术、微生物电化学系
针对我国典型有色金属行业,如铜、铅锌、铝、硅、锰冶炼行业的冶炼工艺、生产环节中大气污染物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大气污染物及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技术,以及有色工业园区区域大气污染控制与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展开系统论述。本书对以上行业的工艺流程、污染物实测、温室气体实测、温室效应贡献、控制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全书详细介绍了非均匀二氧化碳及其对全球和区域气候与碳水循环变化影响的昀新成果。共六章,前两章为基于观测和卫星遥感数据的客观事实分析,给出了全球和区域尺度二氧化碳非均匀动态分布的时空特征;第3章是在含碳循环的地球系统模式中引入时空非均匀二氧化碳动态分布并开展其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第4章是非均匀二氧化碳分布对地表升温进程的
科学观测是认识海洋环境的基本途径。本书首先介绍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环境概况,然后从实时现场监测系统、科学考察航次观测和卫星遥感观测三方面总结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环境科学观测体系,最后从海洋数值模拟与预报、海洋信息平台两方面介绍海洋信息应用。本书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气候、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情况等,重点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经济和
本书从河流、湖泊、流域、城市、农田五个典型环境场景对目前研究工作中常用的水环境模型进行系统梳理和展示。重点探讨模型在水环境模拟方面的原理、方法及应用,介绍了常用水环境模型,如SWAT、HSPF、EFDC、SWMM、QUAL和MIKE11。
本书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一级保护区小太平洋水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观测、野外调查、模拟实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库区氮干、湿沉降及总沉降量,揭示氮沉降对库区水体外源氮输入的贡献,厘清氮沉降化合物的形态特征,识别库区氮沉降的来源及变化规律,阐明氮沉降对库区水体水质及水生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建设生态文明和提升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随着末端无害化处置压力增大,生活垃圾管理重心需从注重末端无害化处理向源头分类减量治理转型,其基本原则是实现垃圾处置社会成本最小化。本书聚焦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治理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工具,以计量收费政策为重点,从成本收益分析视
全书共分5章。第1章论述了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包括渗透、滞蓄、面源截污等关键技术理论、工艺及应用实践等概述;第2章论述了点源污染控制技术,包括低污染水深度处理、分散式点源污染处理、截污纳管等关键技术理论、工艺及应用实践等概述;第3章论述了内源污染控制技术,包括清淤疏浚、底泥修复、固化稳定化等关键技术理论、工艺及应用实践等
本书选择草原内陆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围绕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及其对变化环境的响应,通过水文学、生态学、遥感科学等多学科综合、跨学科交叉的途径,基于观测试验、机理研究、模型构建、模拟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辨析气候变化和放牧活动影响下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及其耦合作用关系,深入探讨流域生态水文时空格局异质性的定量归
本书内容包括绪论、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水污染控制工程模拟设备实训、科技创新训练等内容,着重介绍实验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独立进行实验的整个过程、以及水质指标测试技术、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技术。这些实验内容既有代表传统水处理技术的内容,更体现现代水处理技术的实用性和以及在污水处理方面的进展与实践紧密结
环境监测实验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的本科实践必修课,是环境监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监测理论知识与环境监测实践相结合的关键桥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环境监测实验》共分四章,包括实验室安全知识、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内容。实验内容涉及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介质中典型污染因子的常规监测及生物监测技术
《安全心理与行为管理》(第三版)通过对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与安全科学的融合,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方法,探讨了人的心理与生理过程,研究了生产过程中人的行为与安全生产的关系问题,揭示了人在生产过程中的行为规律,从安全心理与行为管理的角度分析、预测和引导人的安全生产行为。《安全心理与行为管理》(第三版)共分8章,分
本书探究了环境规制的俘获成因,建立了环境规制主体的博弈模型,并探讨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能源效率篇,本书测度了能源生态效率,接着遵循空间关联—收敛性—影响机制这一逻辑思路展开探究。在系统耦合篇,研究了经济-生态-环境-能源4E系统的耦合协调,并对环境—经济与环境—民生系统的协调发展展开研究。在生态安全篇,对生态
以畜禽粪肥还田利用为核心,促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是提升土壤耕地质量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举措。本图集基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并依据畜禽粪便土地承载力测算方法编制而成。图集首次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绘制了全国及分省的畜禽养殖分布、畜禽粪便氮供给量分布、作物氮需求量分布、土地承载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