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体系加以探究,在其学科体系中论及宗教史学、宗教哲学、宗教社会学、宗教政治学和宗教文化学这五个分支学科,在其学术体系中论及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无神论和宗教社会批判这四种学术理论,在其话语体系中则讨论了“宗教”“神明”“拜物教”和“异化”等核心话语。
本书紧紧围绕《资本论》中的正义思想这一理论主线,聚焦于如何破解《资本论》中的“正义悖论”问题,从“《资本论》与正义”问题的学术史前提、正义概念的历史嬗变、马克思的正义观的建构及其政治哲学革命、《资本论》中正义思想的逻辑结构与理论主题、《资本论》中正义思想的特质与旨趣、《资本论》中正义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这六个方面出发,解
本书以《资本论》文本为依托展开对生命政治的批判研究,澄清生命政治与《资本论》之间的本质联系,分析西方生命政治的研究缘起、理论发展和当前困境,从生产视域、相对过剩人口、日常生活、原始积累四个维度深入解读了《资本论》文本中的生命政治批判思想,透视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命政治的布展方式及人的生命境况,从而为西方生命政治理论走
张兴亮(又名张化冻),江西都昌人,副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江西省百人远航工程人选。现任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社会兼职有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刊物全文转载或摘录。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著作多部(含
马克思对阶级、革命、解放、自由等政治论题的阐述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为当代政治哲学的发展留下了丰厚遗产。以阿伦特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政治哲学基本论题进行了探讨,一方面为我们发掘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另一方面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价值提出了严峻挑战。阿伦特认为有四个理论命题构成了马克
本书按照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顺序,首先从整体上讲述了“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接着选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动力”三大课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经济运行与经济制度”“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三大课
著作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时代背景中,基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了生态思想的整体性解读,但又没有限于《1844年手稿》现有的逻辑次序,而是从人与自然的形而上学批评、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评、未来生态社会的建构三个维度进行了生态面向的解读与重构。在人与自然的形而上学批判维度,通过学术史探究的方式挖掘马克思
本书立足于马克思的原著,以马克思唯物史观萌芽、形成、成熟三阶段为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分期的依据,在精神生产的视角下梳理和阐述马克思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思考和阐述。??在马克思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每一个时期,作者首先介绍马克思在此阶段撰写的代表性著作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交代清楚每个时期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0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逐渐成熟,并形成了自身的传统。加强对这一传统的研究,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20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而且更有助于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功能,促进中国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本书遵循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就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进行了全面、动态、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本书提出《德意志意识形态》(下简称《形态》)建构了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形态》的生产方式理论包含有交往的逻辑,进而增添了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缘此搭建起内涵更加丰富、立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态》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所做的广义的、系统化的表达,为其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规划了总体格局,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