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Marxism and Ethics)是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办、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伦理学基础理论的专业性学术集刊。每年2期。本刊坚持“史论结合”原则,既关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也关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范式建构。本刊坚持“前
本书首次对马克思的思想在初创阶段的演变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作者吸收了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等研究资料,对马克思著作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给予评述。前半部分叙述了马克思青年时期德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状况以及他最终皈依黑格尔主义的过程,深入分析了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解析了他在报界撰写的文章。后半部分专题论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政治
本书以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文本为依据,在厘定理论和现实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探索理论与现实关系的基本理路,比较全面地阐释了其相互衔接又依次递进的“五个环节”和“三个阶段”的逻辑进路,即:从理想主义出发,探索理想同现实的关系,从自我意识出发,探讨哲学同世界的关系,立足于唯物主义,探究物质利益同理性原则的关
本书以马克思马克思社会进步理论为题。首先,从思想史层面对马克思社会进步理论的源流作出了考察和梳理;其次,从特征和逻辑层面对马克思社会进步理论的形成作出了分析;再次,从内在规律、动力机制、评价尺度等角度对马克思的社会进步理论作出了全方位呈现;最后,将理论联系于现实,探讨了马克思社会进步理论的当代价值。
本书对马克思写于1875年4月底5月7日的《哥达纲领批判》的文本作逐句逐段的细读,包括原文、论断和思想阐释,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具有历史意义的经典著作文本的深度耕犁。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读原著、悟原理这一正本清源的基础性工作,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并返本开新地探讨经典思想的当代意义。本书适合于广大党员干部、马
本书围绕意识形态如何被认识(认识论层面)、意识形态如何运作(功能论层面)以及如何走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批判)这三大问题,从“无意识”(“政治无意识”“霸权无意识”和“幻象无意识”)、“主体”(“零散化”“链接”和“符号化”)和“差异性”(“总体性”“异质性”和“特殊性”)三大核心范畴来把握詹姆逊、拉克劳和齐泽克的意识形
“历史终结论”预设了西方的自由民主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典型和灯塔,驳斥“历史终结论”就是在捍卫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也是在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更是在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当性。本书从两个维度驳斥“历史终结论”:一是国外左翼的视角,二是中国道路的视角。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时代价值的捍卫表明,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对资本主
本系列丛书是共分为三册:《历史的逻辑: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真理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实践的伟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旨在帮助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本书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解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出生证”,其中文全译本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火种”。《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直接相关联,它的科学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和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创新和形成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贡献。《共产党宣言
本书辑录了毛泽东1936、1939、1965和1970年同斯诺的4次谈话以及毛泽东同海伦·斯诺、詹姆斯·贝特兰、斯坦因、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等人的多次谈话和有关谈话的背景资料。以上谈话均为毛泽东口述,1936年谈话还经他本人审阅过。这些谈话讲述了毛泽东自己的革命经历,对当时的许多重大政治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作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