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腹地考古图记》是一部大型考古报告,是英国探险家斯坦因1913年7月至1916年2月,历时两年零八个月,行程约18000千米,东迄河西走廊,经塔里木盆地,西至阿姆河上游和伊朗,南自兴都库什山,经准噶尔,北达内蒙古西部地区,在这一区域进行的考古研究成果。考古报告记载了斯坦因沿途考察的古代遗址、墓地、道路遗迹与发现的大
中国与日本同属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钱币文化圈,在钱币研究领域各有所长。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东方钱币文化研究迎来一次高潮,产生了一批集大成的经典钱谱,其中最负盛誉的为“三大钱谱”:今井贞吉所著的《古泉大全》、平尾赞平(书署平尾聚泉)的《昭和泉谱》和奥平昌洪的《东亚钱志》。奥平昌洪所著《东亚钱志》以图文并茂、考证详细等特点著
大山古坟日本独*的前方后圆坟形式,与埃及金字塔、中国秦始皇陵并称世界三大陵墓,其雄伟壮美的外观彰显了政权的兴盛和皇室的权威。 本书作者森浩一教授长年钻研前方后圆坟,掌握丰富的一手资料,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巨大古坟营造的技术面与文化观;日本建筑插画泰斗穗积和夫则以细腻的笔触图解庞大的古坟,揭开了日本古坟时代的神秘面纱。
中国与日本同属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钱币文化圈,在钱币研究领域各有所长。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东方钱币文化研究迎来一次高潮,产生了一批集大成的经典钱谱,其中最负盛誉的为“三大钱谱”:今井贞吉所著的《古泉大全》、奥平昌洪的《东亚钱志》和平尾赞平(书署平尾聚泉)的《昭和泉谱》。《昭和泉谱》为东亚“古货币图录”,分期出版后合订而成
《东亚文明》是由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本书为第2辑,分为先秦考古、历史时期文物考古研究、区域历史文化、域外遗珍、科技考古、考古学史、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田野考古报道8个部分,内容涵盖了考古文博专业整个体系的各方面内容,并首次披露一批重要的田野报告,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本书集中展现代表亚洲国家古代文明的国之瑰宝精品文物,通过精美的文物图片和精准简约的说明文字,生动再现亚洲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境外文物151件(套)、湖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71件(套)。
礼乐制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青铜礼器是中国礼乐文明的载体和标志,承载了丰富的精神内涵。许宏在本书中,梳理了中国距今六千多年至三千多年从原始铜合金到红铜、青铜的考古发现,捋清在甲骨文发现之前一千多年青铜技艺发展的脉络,勾画了东亚大陆青铜文明画卷的卷首,追溯青铜中国的肇始。 一书尽览中国青铜文明源流。 权威考古学家从考古发现
对于中国佛教艺术与域外关系的研究,人们大多关注来自印度的影响,少有研究中国佛教造像的对外输出。以往由于佛教实物的缺乏,无法验证古文献记载中六朝佛教文明的辉煌,导致对朝鲜半岛、日本早期佛像来源的认识,多注重北朝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南朝佛教造像的新发现及相关研究的深入,有条件进一步论证在汉传佛教文化圈形成过程中,南六朝的主
《卡赫美士考古报告》共有16章,分为三部分,首部分包括章和第二章,1914年出版,戴维·霍格思主编,通过多幅图片介绍了卡赫美士的地理特征、区域情况、前史等概况。第二部分包括第三至第七章,1921年出版,查尔斯·伍莱主编,主要介绍了卡赫美士的防御工事,包括内城、外城、居住区以及对赫梯建筑方法的研究,并用大量的插图和地图辅
懂得了拉贾斯坦,就是懂得了印度艺术。艺术历史、雕塑和博物馆学者钱德拉曼尼·辛格的精心之作,以图录形式收录了众多博物馆的珍贵艺术收藏。拉贾斯坦是印度西部的明珠,更是王室辈出之地,这里曾分布有几十个王国,也因此积累了海量的艺术品和古迹。本书是伟大的博物馆系列中一本关于亚洲博物馆方面的书,集中介绍了印度古代文化最辉煌的拉贾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