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为主题,收录了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1)》的基础上,继续对我国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进行了分民族、分地区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各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基本现状,利用文
本书综合运用了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及方法展开,尤其重点使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对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凤坪村的政治经济、人口流动、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在深入挖掘整理凤坪畲村的珍贵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展示了广东凤凰山畲族作为畲族发源地族群的独特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新时期该村落
契丹是为中华文明发展和传播做出重要贡献的民族。它诞生于苦难中,生长于夹缝中,崛起于与周边民族争霸之中,然后争霸西亚近百年,最终整体消失,给后代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契丹建立雄霸东北亚的帝国,在东亚强权并起时代强势崛起,以开放姿态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来巩固和繁荣自己民族。契丹兼具农耕帝国和游
鲜卑是继匈之后出现的游牧民族,崛起于蒙古高原,属东胡族群。在魏晋南北朝时,它影响着中原历史走向,同时也为隋唐盛世奠定坚实基础。 鲜卑先臣服匈奴,后归顺东汉。八王之乱时,鲜卑人进入中原,参与诸王争夺战,成为西晋雇佣军。西晋灭亡后,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乱不堪,纷纷建国,公元439年,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与南朝形成
本书从大历史观视角和读史明智角度,钻研和探索匈奴人在长城内外那些惊心动魄历史,从而窥探匈奴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匈奴人和中华儿女颇有渊源。他们是夏朝人后裔,却形成与中原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他们是游牧民族代表,崇尚抢掠杀戮,自由迁徙,归顺强者;中华儿女是农耕民族代表,崇尚礼制和谐,安土重迁,重视道德和秩序。两种文明形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人物研究、文书考释、佛教形象分析、民间故事收集和史事剖析还原等方面。人物研究方面,考释译经大师法成的身份地位与族属,简述吐蕃宰相尚纥心儿一生的主要事迹。文书考释方面,以回鹘文契约和故事残卷为例,讨论回鹘文化与汉文化和蒙古文化的相互影响;佛教形象分析方面,论述中国境内迦陵频伽的分布情况、形象来源与演变,补
本书选取黔东南地区一个苗族村落为研究对象,聚焦乡村产业化转型发展特点,洞察农业生产活动变迁,尤其近几年来政府主导的经济作物产业种植在当地推行的表现形式,结合民族地区历史、自然、经济、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深入挖掘与阐释,分析小农生产向农业产业化生产过渡与并存背景下的土地利用与社会关系变迁始末,是对中国乡村现代性的一种积极探
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思想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本书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多角度地细致阐述了汉族、少数民族、“汉化”、“胡化”等四类代表性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在充分掌握各种资料基础上,完整再现了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全貌,揭示了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鲜明特征和深远影响,全面展示各类人物思考和认识
运用史学溯源及历史文献考证分析的方法,对游而牧之这一游牧民族传统经典生产方式的起源及发展阶段等加以梳理和分析,指出游牧生产方式发源于人类社会初期的史前时期,是人类应对蒙古草原地区自然环境由暖-寒、由湿-干等的变化,根据新形成草原自然环境的气温及降水等一系列因素的变动调节自身选择并发展起来的生产方式,经历了自史前至明清百
本书通过对宋金时期西北吐蕃部族的个案与综合研究,归纳出整个西北吐蕃部族的内部运行机制、文化变迁过程及与国家和社会的互动关系。同时,通过对宋金时期西北吐蕃部族的微观与宏观研究,揭示西北吐蕃部族发展的个性与共性及其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