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正值文学改革大潮流,传统文学渐渐变得不受重视。不过源于民间的词因为文字比较通俗、内容以男女情爱为主,符合当时提倡通俗文学的思潮,而得到了不少重视。当时出版的词集注释大增,由清代及以前的不足30种,在不足40年间大增至接近100种。这些注释虽然多是当时的教科书或普及性读物,却是研究民国学术的重要研究材料,值得置放
晚清政治小说的发生与域外文学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与日本明治时期的政治小说关系最为密切。晚清政治小说在发生过程中选择性“移植”了明治政治小说的文学要素,并在本土文化中实现新的生长。本书以晚清政治小说和明治政治小说的文本关联为依据,将晚清政治小说的发生置于现代国族主义形成的时代文化视域之下进行考察,从晚清政治小说发生的文化
本书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研究中心,结合王氏手稿原貌风格,并旁涉其他文论著作,尝试提出这册词话的诗学史的原初结构,即风人深致、盛唐气象及境界的华夏诗学三界。王国维在诗学方面是以文学三书名世的,而三者之间又是以《人间词话》为机枢。本书认为,王氏不得不首先完成对词之品格的学理升级,那就是五代两宋之词确实具有与两周风雅、大
梁祝传说是我国流传最广的民间爱情故事,影响广泛久远。梁祝文化研究中,传说起源地点与时间的考证是专家学者关注焦点,然至今尚无定论。而该书稿提出,梁祝传说真正源头在江苏宜兴。祝英台本是祭祀的神坛之名,梁山伯本是受祭祀山神,原型与梁武帝有关;传说起源与江苏宜兴“祝英台读书处”有关,宜兴久已湮没的“祝英台读书处”巨型石刻仍然存
本书从修辞学角度对苏轼散文的成就和传承及其根源进行发掘、评述和解析,重点是对苏轼散文修辞的风貌、成就、创新及传承进行描述、评价和阐释,以及对苏轼散文成就和传承的修辞学解读。本书主要借助修辞学相关理论和方法,以苏轼散文的成就和传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修辞学角度的描述、评价和阐释。首先对苏轼散文作品进行全面考察,对其修辞的整体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元末明初戏曲研究》的重要成果。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考述元末明初有名氏杂剧家与创作;考订元末明初无名氏杂剧;探索元末明初杂剧创作与文化思潮之关联;辨析、厘清元末明初杂剧的艺术走向。元末明初是杂剧史的一个关键转折期,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个时期诸多独特的戏曲文学现象,如杂剧南移、无名氏杂剧涌现、藩
唐宋两代的诗歌,虽面貌各异,但成就皆高,如双峰并峙。宋诗出于唐而异于唐,后世品评宋诗,认为宋诗特色在于“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缪钺)。本书精选宋诗百余首,作者身为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家,举重若轻,超脱传统诗词品评方法,利用大量宋诗研究成果,批评与考据相结合,以小证大,直指诗歌本来面目。本书在宋诗创作鉴赏方面
自新诗诞生以来一百余年间,诗界和学界反复争论新诗有没有形式、有没有节奏,到底应该如何建构诗律?这些争论的长期存在,一方面表明节奏问题对于新诗这一文体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命题,另一方面也说明有关新诗的节奏仍有很多根本性的难题有待解决,中国现代诗律学仍然需要进行重新认识和范式重。本书是李章斌教授十余年来有关新诗节奏研究
《词学(第五十二辑)》依照集刊体例,设“论述”“考辨”“书志”“年谱”“文献”“论词书札”“词坛漫步”“词苑”“丛谈”诸栏目。主要的论文部分收录了词学研究领域最新的一批研究论文,涉及词体词调词律、名家词研究史接受史、历代词发展与词学史等方面的内容。考辩、年谱栏目刊发有关词人生平行迹的文章,书志栏目聚焦词籍版本与词学观念
小宝说书自2014年开始讲西游记,有《权力的西游》《脑洞西游》两个系列的视频。《西游世界史》是在其视频的基础上重新梳理结构,整理和扩展而成。 本书作者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脑洞大开,解析了西游宇宙观及人、神、妖的诞生,将西游世界史解析为围绕争夺长生资源而展开的战争史和科研史。万物由交合之气于天柱山诞下,为争夺长生资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