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两卷,内容包括:中国文学卷、外国文学卷。
艺术评论集,收入书中的40余篇文章纵论上海现当代书画界的诸多人物,集中论述沪地中国书画界人物,且均在《新民晚报》副刊上发表过。本书涉及与上海关系密切的书画家就有五十多位,这样,现当代曾在上海居住过的书画大家、名家大多进入了本书。这些以人为本而非作品为本的诸多文章,往往把某个美术家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及其人生经历中加以观照
本书共分八个部分,分别是“姑苏溯源”“迷苏之景”“光裕清韵”“舒园十记”“名家访谈”“探访名居”“游踪印痕”“米舒美文”。收录了作者在近二三十年所写的120多篇散文,书名“风雅苏州”即取自其中一篇的篇名。这些文章既有作者对家乡苏州的深情描述,对宝岛台湾及国外一些知名景点的探访心得,也有对访问文坛和评弹名家的娓娓回顾,对
"本書分为三大部分:概念总论、历史文献,以及表演艺术。除邀请众多重要昆曲学者赐稿,更有国宝级昆曲艺术家们的演出体会,期待能从学术与表演艺术双重角度,完整呈现“折子戏”的历史脉络、社会背景,以及舞台演出等各個面向。"
本书分词源、词体、词调、词派、词论、词籍和词学七个部分,全方位梳理唐宋词学的发展脉络,在理论、方法和具体考证上都有创新与突破,是一部自成体系的词学专著,也是词学研究(尤其是唐宋词研究)和唐宋文学研究的必读书。
本书是“十三五”规划项目《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研究丛书》中的一种,是关于中国数学史的学术专著。书中立体呈现了中国数学在奠基时期发展的历史图景,充分利用文物考古资料特别是简牍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对中国上古数学的知识表达和构成、比和比例、面积、体积、方程和正负数等典型案例进行细密的分析,阐明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与数学内部的
值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为集中展现北京师范大学“京师青年作家群”的文学风貌,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将于2022年8月始,以每年一本的方式隆重推出“京师作家群”年选系列丛书,本丛书将由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办,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先生题写书名,特约莫言、余华、苏童教授撰写推荐语,张清华教授作序,张莉教授负责编选。《
当希特勒上台,德国军队开始席卷欧洲时,近2万名中欧犹太难民逃到了上海。本书收集了犹太难民在登陆中国后数年内创作的信件、日记、诗歌和短篇故事,再现了他们艰难跨越语言文化、信仰体系和民族传统的障碍而努力谋生的心路历程,并揭示了上海犹太社团内部因经济地位、信仰水平和阶级出身的差异而面临的严峻挑战。 本书文字取自档案馆、私人收
本书是一本中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专著,以职业撰稿人、同人社团和期刊的互动关系为视角,在学校、社团、期刊、受众等多重场域中,选取《新青年》《小说月报》《创造季刊》《语丝》《现代》《大公报》《七月》等报刊为个案,探析同人期刊产生语境、存在样态、发展动力、知识谱系与文学史价值等话题。本书不仅有利于考察同人社
本书着重对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上海文学、国内城市文学、网络文学的发展状况和动态进行梳理和分析。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爆发,随之笼罩全球。在疫情压力下,众多上海作家既继续个人创作的脚步,依然发表新作;上海的文学期刊与文艺出版业也陆续推出了题材和审美相当多元的作品,获得国内外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上海的诸多文学活动稍作调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