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英格兰德教授目前已发表的25篇论文组成。这25篇论文是他根据自己对中国法学界发展现状的判断,专门为中国法学界挑选的,精准地概括了他的学术思想。由于本书的内容之前没有在任何国家或地区结集出版,因此可以说本书乃是为中国法学界“量身定制”的。全书涉及法哲学、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多个领域,内容丰富,论证精当,足见作者功力。
《法学与文学公开课:来自原罪的规训》介绍“希伯来—基督教文明”分支下的文学作品与罪罚思想。与古希罗文明相对应,它是一种强调群体本位、抑制原欲并肯定超现实之生命价值的宗教本位思想。这种抑欲型文化模式逐渐发展为西方文明母题的第二条源流。可以看到,西方中世纪、理性主义时期、启蒙运动时期、19世纪文明的发展轨迹,均与“基督教文
本教材是编者长期法理学课程教学中提炼出来的知识图谱,是编者长期教学经验的总结。本教材综合了国内众多的法理学教材的内容,去掉了目前国内多数教材繁冗的论述,抽象出准确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与部门法相融合,力求体现出法理学的一般理论和基础理论的特点,同时参考法律资格考试的知识原理,力求对学生通过该考试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本
本书是英国法学家、“现代法理学之父”,分析实证法学的首创者、功利主义在法学领域的代表人物约翰·奥斯丁的未完成作品。作者死后由其夫人整理,之后由友人合力出版并大放异彩。奥斯丁将法学与伦理学彻底分离,使其成为了有自己独特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他认为,法理学乃是关注“实在法”的科学思想,在他的法理分析中,他解释了实在法是什么,
《法律文化论丛》汇集所有研究古今中外法律文化的成果,并倡导今古相参、中西互证;秉承视角多元、话题广泛、观点新颖的宗旨,力争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凡有关法律方面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研究作品皆在刊载范围内,尤以精神文化中的制度文化、观念文化为采稿重点。第十三辑包括讲演录、官箴文化、司法文化、民法文化、立法技术、法学理
《当代罗马法体系》是19世纪德国最著名的法学家萨维尼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共分为8卷,分别于1840—1849年在德国柏林出版。它既是萨维尼以前研究的总结和继续,也对之前的观点进行了修正,是萨维尼法律理论的集大成者。第1卷主要是关于法律渊源、制定法解释、法律关系等内容,第2卷主要是关于法律主体等内容。
本书的作者以亲身到访的经历、以优美、流畅的故事讲述,引领我们沿着法律的印迹去感悟发生在千年间的人类法律的故事。本书既可作为法律启蒙读物,也可作为人文素养读本,还可作为历史遗迹游记来阅读。适读于从学生、专业人士到普通读者。
本书运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礼法融合特质进行了分析,从立法、司法、法律思维与法律教育及法学学术等领域论证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日常化属性,阐述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礼法融合与日常化的内在社会机理与外在法文化推动力,指出礼法融合与日常化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当代日常生活仍然是礼
本书是一本关于权利观念的导论性质的书籍。该书将权利观念的发展史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次扩张时期和第二次扩张时期,按照时间顺序论述权利史上的重要阶段(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重要阶段和节点)和核心议题(如我们是否有做错事的权利,我们在何种情况下有干涉他人的权利,胎儿、动物是否有权利等),并对近现代大家学者(如格老秀斯、
本书围绕着概念来呈现法学的知识体系。同时,法学能否从理论逻辑上完成自己作为知识体系的系统构建,取决于主题的聚焦和贯穿,而“法律是什么”堪称法学中的永恒主题。除法学基础以外,本书还选取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社会法学和诉讼法学五个主干学科,以便在内容上涵盖理论法学和部门法学,公法、私法和社会法,实体法和程序法等不同法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