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是中国人的重要情感支撑,而乡谊则是在乡土的基础之上建构而来。本书将连接同乡关系的乡谊与政治加以联系,重点考察了明清以来乡谊流动与政治运作之互动。作者试图以明清同乡京官印结为切入点,观察政治制度运作与出仕者的社会生活,通过会馆禀请和衙门给示晓谕讨论清朝基层社会法秩序;紧扣近代同乡群体转型成为公共团体的时代脉搏,探讨
20世纪的上半期,在中国兴起了一场由知识分子主导的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事业,学术界称之为“乡村建设运动”。作为一种改良主义实验,它希望在维护既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采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兴办教育、倡导合作、地方自治、公共服务和移风易俗等措施,拯救日趋衰弱的农村经济,刷新中国政治,复兴中国文化,实现“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
本书是美国学者戚安道先生关于中国中古社会的专著。他研究了中古时期(400—600年)湖北地区的门荫制。在作者看来,荫护机制更侧重于荫客而不是护主,是“以地方州郡寒门视角纵观南朝历史”。实际上,行文中赖以为脉络的还是那些护主们的人生轨迹。译者为中国史学者毕云。本书对于理解南朝历史和南朝时的建康、三吴地区有重要意义,弥补了
明代儒道释三教思想融合的大背景下,儒家士人对生死问题表现出了空前的关注。王阳明承认“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将超越生死一念抬到了“尽性至命之学”的高度,与前代儒者“论生不论死”的态度有很大不同,也启发了此后中晚明“性命之学”的热潮。“儒学能否了生死”的问题成为当时学界论争的焦点。其中,“异人”邓豁
何处是江南?言人人殊。这里的江南在近代,偏向于社会变迁和离乱更为显著的民国;这里的江南在乡土,立足于乡民直接照面的基层共同体;这里的江南在世界,在渐趋一体的整体格局中观照地域社会;这里的江南在日常,着眼于乡村社会生活的细部。本书以日常诸要素为逻辑依据,首先刻画江南乡民的时空坐落,确认其基本生活单元,接着从劳作与生计、日
《四川省政府公报》对民国时的四川进行了全景式的摄录,通过特殊的文体和特殊的角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几十年间四川地域各方面的变化,既是研究四川一地的重要地方文献,也是研究中国抗战的重要文献。可以说,一部《四川省政府公报》,不仅是一部四川民国史,还是一部四川抗战史。《四川省政府公报》每期内容大致分为:法规、委任状、民政、财政
本书介绍清末时局之纷扰挠荡,改革与保守力量之进退纠葛,亦对慈禧、光绪以及刚毅、荣禄、载漪、张之洞、李鸿章等诸位皇族贵胄、朝廷要员与封疆大吏之品性行事,悉心描摹,使读者如处其时,犹睹其人。复有对中欧关系之创见,并进言于列强之筹划,实见林氏外交思想要义。本书介绍清末时局之纷扰挠荡,改革与保守力量之进退纠葛,亦对慈禧、光绪以
本书从国、野问题入手,清理了中国古代早期文明逐步摆脱氏族制羁绊的成长轨迹,认为西周的国、野关系是在两种族团间结成的服役关系,国、野制度和指定服役制度是西周的两大基本制度。经春秋至战国,国、野对立渐渐消失,指定服役让位于履亩而税和按乘丘出兵赋,中国由此才完成了早期国家向领土国家的转变。
汉代对西域地区的行政管理与职官建制,是边疆地方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对汉代西域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秦汉史重点研究课题,各种论著不断涌现,进一步推动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同时,新出土的各种简牍资料,也给西域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崭新的素材。学术界目前对汉代西域问题的研究仍多集中于汉与西域的关系史和民族史的研究,对汉代在西域治理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反复强调要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这是时代的要求、发展的需要、人民的期盼,对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国古代廉吏》选取了历代典型的廉吏(韩愈、白居易、柳宗元、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