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近代慈善组织公信力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近代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生成机制和实践效果。近代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生成机制包括内部自律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两者共同作用为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生成和维护提供了制度保障、法律制约和社会监督。本书还对近代若干著名慈善组织构建公信力的举措和经验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和总结,能为当今慈善组织公信力建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北宋哲宗、徽宗朝(1085-1125)的政治史。为避免将政治史简化为政治斗争史,本书从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入手,重新梳理了北宋晚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演变过程,进而试图理解中国古代王朝政治的特质。首先,全书始终围绕宋代“士大夫政治”这一大主题,说明其多层次的理想在北宋后期政治实践中逐渐异化的过程,而前人多所强调
姜望来,男,湖南岳阳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古政治史、佛教史及皇位继承制度。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史林》《唐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圆光佛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后期资助)、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
本书分析了识别补子上飞禽和猛兽的等级线索,阐述了对嵌入补子设计图像的基本理解,它们在明清两代的演变。
本书收录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祝总斌教授关于中国古代政权与学术的论著十余篇,从皇权、宰相、吏胥、取士四个角度,选取《略论中国封建政权的运行机制》《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附论古代的人治与法治》《正确认识和评价八股文取士制度》《〈四书〉传播、流行的社会、历史背景》等,论述中国古代政权与学术的一些特
本书在阐述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通过秦汉统一过程与罗马征服过程、秦汉与罗马中央治理体系、秦汉郡县制与罗马行省制、秦汉“儒法共治”与罗马主导治国思想等问题的一系列比较,认识二者各自的特点、优长与不足,进而探究中华文明连续发展不中断的原因,揭示中华文明大一统观念的独特机制和文化基础,呈现她的历史合理性与优
社与会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单位。社、会并非上层规定下的行政机构,而是产生于民间的自发组织。作为一种非公组织的会社团体,显然代表了民间力量的崛起。结社或结会与年节、同乡、宗族,共同构成传统中国人情交往重要的四个联结纽带。全书由“绪论”开篇,下分5章,书末为“余论”,系作者积10年功力的结晶。作者在详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经
本书是对“魁阁”时期六个田野点的再研究。1940年代初,一批受过系统训练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在云南的多个村镇中开展了系统的实地研究,带着他们的关怀、问题对这些村镇的基本状况做了系统的学术性呈现。差不多八十年后,本书作者们带着对前辈学者所关怀问题的理解,再到这些村镇去,看看这些村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书试图从经济生活、村
本书从历史演变的角度研究宋代科举制度,勾勒其演变轮廓,追问为什么,即宋代科举制度演变之深层原因,并尽量给出合乎历史真相的回答。内容涉及宋代君王治国理念、宋代独有政治生态、宋代相关政治制度、宋代特殊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等。作者在开阔的视野下,从容俯仰宋代科举制度演变之路,以全新的思维构建了宋代科举制度史。
本书以东汉士人清议活动及由此引发的士人思想文化变化作为研究对象。书中对清议的文化涵义和古代清议传统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考察,系统梳理了东汉士人清议产生的时代因素和文化背景,并就党人清议和名士清议的表现形态及其政治性与舆论性进行了探讨,补充或纠正了前人相关成果中的不足。在对清议的方式与传播方法作出分析的基础上,书中着重探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