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体论述上,除“导论”与“结论”部分,《清真寺的社会功能:兰州清真寺中的族群认同》共分为五章,其中第一章是对兰州回族社区历程的呈现,第二章至第五章则各有侧重地分析了城市社会宗教传统文化的现状,清真寺与回族个体、群体的关联以及清真寺在宗教认同、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之间扮演的角色。
“南亚伊斯兰现代进程”是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课题,已结项。本书稿是一项区域性宗教文化和社会历史进程相结合的研究。涉及伊斯兰文化在南亚的传播与发展,关于南亚伊斯兰现代化进程的先驱、穆斯林宗教哲学家、现代伊斯兰主义思想家的介绍,以及伊斯兰教对南亚现代政治的影响等内容。
伦理道德作为维系社会生活秩序的主要手段之一,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人类现实幸福美满生活的决定因素。伊斯兰伦理具有和其它宗教伦理相似甚至更为强劲的心理调解功能,可以有效地净化人们的心灵,平衡人们的心理,引导人们去恶从善,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伊斯兰伦理学简明教程(试用本)/全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专业课统编教材》为中国伊
在中国伊斯兰文化史上,马注是与王岱舆、刘智以及晚出近百年的马德新并称的明清四大汉文伊斯兰译著家之一,主要生活于明末清初之际。特殊的生活时代,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等,使马注一生思想起伏较大,经历了一个从儒者到伊斯兰教学者的转变历程,其总体思想也呈现出明显的伊儒双重文化认同特征。马注终其一生致力于汉文伊斯兰译著活动,力图通过“
马小华所著的《当前清真寺与回族乡村社会关系的实地研究--以G县为例》运用民族学、社会学理论与放法以甘肃省G县为调查点,从回族乡村清真寺与回族乡村社会个体、家族、组织、权威结构、公共空间,以及清真寺与回族社会转型等六个方面,刻画了清真寺与回族乡村社会之间的关系模式。对全面了解回族乡村社会运行提供了研究路径和模式。
苏菲是伊斯兰哲学三大板块之一。本书以简洁明快的文字介绍了苏菲的渊源、历史、发展、蜕变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特征。作者在做历史性的叙述时,也介绍了有重要影晌的苏菲犬师的思想特点与作品,并介绍了阿拉伯世界一些有重大影响的苏菲道统。本书既勾画了苏菲行知的基本面貌,又解读了伊斯兰教内精神性追求的深刻内涵,因此深受学界人士和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伊斯兰与国际政治》作者金宜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一直致力于伊斯兰教与国际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伊斯兰与国际政治》集中了作者近年来研究伊斯兰教政治运动与国际政治的相互关系、伊斯兰教极端势力的来龙去脉,冷战后的宗教发展与国际政治等系列文章,对学术界和政府相关
《杭州伊斯兰教史》是杭州历史文化研究丛书之一,主要内容包括: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入传中国、宋代伊斯兰教的发展及在杭州的传播、元代杭州伊斯兰教的兴盛、明代杭州伊斯兰教的发展、清代杭州的伊斯兰教、民国时期杭州的伊斯兰教等。
《苏非主义与维吾尔文学》编著者姑丽娜尔·吾甫力。本研究试图从伊斯兰教神秘主义视角即苏非主义视角研究维吾尔文学,以期能对苏非主义在维吾尔文学中所产生的影响做出客观描述,同时为中国学术界提供苏非主义及其文学在中国本土实践的第一手资料。正如一些学者所言:如果对苏非主义影响下的文学不加以研究,就会使苏非主义研究缺失一个方面。
伊斯兰文化. 第六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