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当代基督教现状与发展趋势”重大项目系列成果的延续和拓展,主要叙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宗教思潮的发展演变,重点探究“新时代”运动、女权神学与后现代主义这三种思潮,展示其发展趋势及时代特色。当代西方宗教在对待科技发展、融入社会等方面有了新认识,其思想体系有着更大的开放性和更多的包容性,引起的分歧及争议亦更为明显
中国本土宗教研究
“自然神学”是单凭理性而不诉诸任何启示资源探讨一些神学与哲学话题的研究领域。本书在当代英美宗教哲学的视域中,采纳分析的研究进路,聚焦分属本体论证明、宇宙论证明、设计论证明、恶的问题以及神迹等五个重要话题的十五个前沿问题展开讨论,这些讨论在清楚梳理相关经典论辩的前提下,适当提出针对性评析。
本书对“十三五”时期中国宗教学各研究领域的基本状况进行了系统梳理,涉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哲学、佛教、道教及民间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印度教,以及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与边疆地区宗教等方面的研究,包括其重要进展,主要成绩,代表性人物和成果,并对“十四五”时期宗教学发展有相关构设和展望。
瑶族是南岭走廊接受道教影响较早的族群。本书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广泛收集国内外馆藏瑶族经书,将瑶族经书与道教科仪文书进行了充分比较,并将其嵌入道教与瑶族宗教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从宗教经书的视角对道教传播瑶族社会的过程进行深度解读。以小传统的民间经书的比较分析,反映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道教沿南岭走廊传播浸润影响瑶族社
本辑重点刊出了曾经引起学术界广泛讨论的两个专题——“宗教生态论”和“修行人类学”,以期推动中国之宗教人类学的中层理论建设,探讨我们如何解释中国宗教的累积传统及其当代发展趋势,以及我们如何从宗教的内在理路或内部视角去理解宗教的身体实践或自我表述。
《宗教与哲学》(第十辑)收录了国内有代表性的一批宗教哲学与宗教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的最新力作,内容涵盖康德宗教哲学、自由儒学、洛克宗教哲学、道家思想、儒学与禅宗的对比研究、天人合一思想研究等诸多领域。其中,邓安庆教授基于国内方兴未艾的自由儒学思潮对黑格尔的中国哲学理解所做的对比研究,卢国龙教授对庄子自然概念尤其是“公是
本文集所收录论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研究成果。文集分为经典再读、历史探微、民族文化、译介述评四个栏目,相关文章从不同角度关注了理论前沿、历史文化、民族分类与中华民族宗教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与社会认同以及宗教信仰与文化变迁等,资料丰富,观点鲜明,具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
本辑以宗教与现代性为中心论题,涵盖了斯宾诺莎、韦伯、涂尔干、帕森斯、贝格尔、格尔茨、贝拉、贝克等人的理论,是对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结构性位置的再思考。本辑围绕宗教与变迁进行专题讨论,既涉及宗教自身的变迁,又涉及社会的变迁,是在宗教、社会的双重变迁中讨论历时与共时状态下宗教与社会各个子系统之间复杂互构关系的积极尝试。本辑主题
《宗教人类学》集刊(年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的学科建设平台,优先推介有志于宗教人类学的海内外中青年学者论著,以推动中国及周边的宗教人类学及宗教实证研究的整体进展,主要刊发与宗教人类学或宗教实证研究相关的田野报告、学术论著、理论前沿、思想评论、学术书评、译稿、综述等文章。在出版的前四辑中,获得了中国及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