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宁主编的《十年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探索与争鸣(精)》从九个方面对1956-1966年当代中国哲学的论争问题进行了介绍与研究。作者力图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对这些哲学论争的起源、代表人物、论争过程、主要观点、得失评价、历史影响等进行客观公正的梳理与审视。评述结合,重点突出,有理有据,全面准确,是
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指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所要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上所持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它的形成和发展表现出“一个铺垫、两次飞跃”的“三部曲”的历史轨迹。其中,早期中国共产党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命运
《吴元梁哲学文集》收集了吴元梁先生近年来的数十篇哲学论文,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科学发展观、科学技术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等。
《中国哲学精神重建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探讨》主要内容包括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理论视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初期进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之努力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第2部):时代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坚持、发展与创新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之一。立足于全球视野与中国实践,作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新回答,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新思路。“从哲学高度看时代”、“从时代高度看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是继陶德麟、何萍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一书之后的新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是200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结项成果,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该书结项等级为优秀,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
《民族主体性的觉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想象力》的立论和观点十分鲜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近百年?程中始终离不开一个支撑,就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当我们迷失了民族主体性,把马克思主义奉若神明,看做不可置疑的绝对真理时,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遇到危机之时。当我们坚持民族主体性,清醒地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而运用马克思主义时,正是
本书深入揭示了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层本质联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客观必然性和光辉成果;总结概括了马克思义哲学中国化的成功经验和基本原则;论述了马克思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现方式、深刻启示、理论精髓和发展动力;系统阐明了以*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批判继承中国传
提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隐喻一种“问题学”芷场,它召唤我们去深刻理解-5克思在哲学革命中提出“反思的问题学”及其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