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概览、破解亚洲的发展赤字难题、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调查分析报告、走向可持续复苏行动建议。书中强调要实现可持续复苏,亚洲需要缩小卫生赤字、基础设施赤字、绿色赤字、数字赤字。通过分析对企业进行的“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调查发现,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大有作为空间。本书建议,政府要更有重点地行动,企业要更有意
探索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之路——浙江经验
环境行为学是研究和探讨外界环境与人类自身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新科学。与建成环境科学的其他前沿学科一样,环境行为学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与环境处在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之中,为解决当前严重的环境问题做出了基于行为的贡献。本教材结合当前的学科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需求,从传统微观环境行为的理论解析与应用出发,向中观环境行为和宏观环境行为作
传统聚落因其所处的环境,构建了各具特色的空间形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书从环境生态学的视角,结合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分形理论、人居环境科学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了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可持续发展,对环洱海区域
本书选用生动的例子,配合精美图片,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向青少年读者介绍了土壤生态知识。内容主要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不同类型土壤与人类的关系,土壤生态系统目前面临的危机和困境,以及人们对土壤生态的保护措施等。
生态文明知与行
本教材是对环境社会学理论的一次大规模整理和系统梳理,把传统社会学家们对环境与社会关系的论述与环境社会学理论相结合,将环境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脉络完整呈现于读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了解环境社会学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独特视角。
以生态保护红线为政策核心的生态空间规制策略是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具体区域实施过程中,区域生态资源本底、区域增长模式及治理模式、地方政府绿色治理能力、生态保护市场化的程度以及地方治理社会生态等要素相互作用。生态保护红线最终的实践方式、核心设计要素以及规制力度是地方政府对于上述各种需求、压力、机会进行
本书在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包括环高原湖泊人居环境分析研究基础上,突破传统城乡规划的研究方法,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等量化分析手段,系统研究高原山地人居环境的空间格局特征、**高原山地特性的垂直梯度特征。并提出适合高原山地的人居环境评价体系,以及适应性的高原山地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策略。本书为特殊地域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融合传
本书选取“密度”和“设施”作为调节人居空间质量的核心变量,以“密度-设施”比例关系作为聚落质量的空间测度,构建了基于“空间过密化”假设的大城市空间发展过程模型。本书经由“密度-设施”的研究视角并通过长时间的历史-空间研究与多样本、多尺度的比较研究方法,概括了世界特大城市地区的“密度-设施”空间分布规律与聚类特征,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