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在西藏地区环境变化过程中,藓类植物物种组成、优势科属、物种地理成分的差异性,并结合物种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及高寒草地恢复等国内外生态学热点问题,报道了西藏地区藓类新物种,应用物种分布模型模拟了研究区代表性优势藓的分布格局,以及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迁移路线,总结了研究区藓结皮对高寒草地恢复的科学
本书采用分子生物学、土壤生态学等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以极端干旱区典型的多年生荒漠植物疏叶骆驼刺、花花柴、头状沙拐枣、多枝柽柳及与它们根相关的微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特征、根相关微生物群落的构建过程、微生物与凋落物分解的内在联系、豆科植物根瘤菌的海拔分布格局、豆科与非豆科植物种间互作的微生物学过程等
本书共收集长江下游地区常见浮游植物(除硅藻)7门103属397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蓝藻门14属40种1变种,金藻门5属12种,黄藻门4属4种1变种,隐藻门2属4种,甲藻门5属8种,裸藻门6属62种19变种,绿藻门67属201种43变种2变型。书中记录了每个种的中文名、拉丁名、引证文献、形态特征、生境等信息,并附有
这是一部有关香味的博物志,讲述了熏香、香料、花园、香水等有关香味的一切。长期以来,植物利用芳香族化合物的化学特性来塑造周围的世界。乳香树通过分泌乳香脂密封受伤的组织,以保护树木免受入侵病原体侵害;茉莉会产生一种含有芳樟醇分子的花香以吸引授粉的蛾子;花烟草则通过一种类似的芳香族化合物苄基丙酮来吸引传粉者。就植物而言,它们
本书在展示以营养器官特征为依据的植物分科检索表的基础上,精选100种常见野生木本和草本植物,分别从拉丁名、别名、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其中,重点介绍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的形态特征及其在食用、药用、工业、绿化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此外,精选540余幅植物高清整体及细部彩色图片,以
横断山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为川、滇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所有南北向山脉的总称,是世界上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本书采用国际**的硅藻分类系统,详细记述了采自横断山区各种水体的硅藻75属687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包括每种硅藻的拉丁名、鉴定文献、形态学特征等,并附有光学显微镜照片。书后附有拉丁名索引,便于读者查
本教材依托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校企合作共同编写。全书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组培基础知识,共6个项目,包括组培实验室的规划设计、培养基的配制、外植体的选择及处理、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及管理、组培苗的驯化移栽与苗期管理;第二个模块是组培应用技术,共2个项目,包括植物脱毒技术和种质资源离体保存技术;第三个模块是组培生产实践
本书是在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湖北中医药大学、罗田县卫生健康局和罗田县万密斋中医院的领导下编写,内容具备一定专业性和权威性。本书系统记载和论述了罗田县药用植物,正文包括植物别名、基源、植物形态、生境分布、采收加工、药材性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附方等内容。全面反映潜江市中草药资源的分布,系统总结罗田县医药人员和广大人民
本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植物与昆虫的相互作用及其协同演化,还对相关知识应用于实际作了总结,不仅反映了国际上昆虫与植物关系的研究进展,而且集中展示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全书分4篇共16章,综合分析了昆虫与植物关系的研究历史、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自然历史、传粉昆虫与植物的关系,重点论述了重要农作物对植食性昆虫的化学防御、重要
植物生物技术发展迅速,依生命科学发展而生又支撑生命科学发展。本书根据近期该领域发展情况,系统地介绍了植物生物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在编写过程中,既注重反映基本理论知识,又注重反映该领域新的技术和成果。本书在前两版的基础上,对有些章节进行了删减,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修改,较充分地反映了**研究进展。全书共15章,把细胞工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