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浙江台州地方民俗文化的多彩风姿,多角度、多层级地诠释了台州文化的历史文化内涵。本书内容共分南北融合特色独具的衣食住行、海陆混合渔俗更显的岁时节俗、与审美相合的艺术创作、与生活相融的地方戏曲、重商重义铸就的处世精、古风余韵与民俗创新、芸芸众生编织的世态百相、绽放华彩的台州民俗生活、传承而又嬗变的
清代是中国经学发展的高峰期,“三礼”学文献浩富。从事清代“三礼”诠释研究,对于丰富和深化清代经学史、学术史及思想史的研究皆有重要意义。《清代“三礼”诠释研究》一书从文献、学术、思想等多角度、立体地研究清人的“三礼”诠释,分上、下篇,即从“个案研究”与“专题研究”来呈现和揭示清代“三礼”诠释的内容、特点和价值取向。上篇“
本书初版名为《<乐记><声无哀乐论>注释与研究》,于1997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2023年崇文书局再版,与原版相比,篇目做了调整,内容更加集中。 本书收录了作者对《礼记·乐记》《声无哀乐论》《荀子·乐论》和阮籍《乐论》的原典注译,及相关的代表性论文,以探求中国哲学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其中
礼仪是人生的必修课。学习礼仪,可以帮助人提升修养、塑造形象,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为生活和工作加分。本书就是为提升人们的礼仪气质而精心编写的。全书详细阐述了个人礼仪、生活礼仪、职场礼仪、社交礼仪、餐饮礼仪、沟通礼仪等方面的内容,并辅以相应的图片与案例,图文并茂,与现实联系密切。本书既可作为高等学校通识课程教材,也可作为读者
本书以孔颖达《礼记正义》为研究对象,比较全面而深入地解读文本,系统地揭示《礼记正义》的学术成就:在中国经学史、思想史的宏观视野下,通过扎实的文献整理与材料收集,运用哲学、语言学、历史学等研究方法,以孔氏《正义》为中心,从文本解读出发,以《礼记》学的发展脉络为纵线,以其发展的政治、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孔疏在文字校勘、词句
本书稿运用文学和人类学之神话--仪式说,旁及民族学与文化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中国古代经典长篇小说进行文本细读,将理论与具体作品结合起来。既归纳,也演绎,同时注重分类和比较,从而将人类学之神话--仪式研究引向深入,包括古代经典长篇小说之结构布局
王弼提出“性其情”理论,为玄学性情论的发展确立了一个经典的范式,并在魏晋时代经历了“情”的自然化、“性”的分层和“心”的再立三个层面的演进。本书把王弼的“性其情”置于玄学与理学的宏大学术视野下,大大深化和拓展了这一命题的哲学史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哲学研究中玄学向理学演进的逻辑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指出至北宋时,理学家
本书是一本供高校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本书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由三篇课文组成,每篇课文后面都附有文本理解、重点词汇、文化翻译和写作等巩固练习。涉及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建筑、神话传说、节日、节气、中国功夫、民俗艺术等八个主题。基于BOPPPS模型,每个单元分成三个板块,即学前评估(Pre-assessmentpart)、参
本书借鉴了我国古代社交礼仪的精髓,并结合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深入浅出介绍了中国式社交礼仪的规范、要求、注意事项等。书中用生动有趣的漫画,展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用到的社交礼仪,让你无须嚼文嚼字,秒懂社交礼仪,是一本既实用又有趣的社交礼仪指南,希望对读者朋友们有所帮助。
“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祭祀是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大事,也是理解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枢纽之一。本书从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的历史衍变、祭祀仪式的礼乐文化内涵、国家祀典与地方祭祀的关系、域外视角下的明代礼制四个方面,阐释了祭礼仪式之于明代国家政治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