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进行修改后的专著,以20世纪早期德国戏剧导演皮斯卡托为研究对象,皮斯卡托提倡戏剧的社会教育功用,以戏剧反映和介入现实生活,促进社会进步,并在这一创作理念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舞台美学和革新性舞台创作手段,对于德国及欧美戏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书研究、分析和论述了皮斯卡托
本书以1907年到1927年《申报》所刊登的话剧演出广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早期话剧是如何突破官方与市场双重压力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早期话剧借助公益性的筹款演出突破官方的查禁,并从观众的阅读兴趣出发,利用广告进行多种营销。在突破官方查禁与赢得市场的过程中,早期话剧实现了包括演出主体、演出题材、演出场所与演员在内的现代性转型
本书简明扼要、系统完备的介绍中国戏曲。生长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学林中的戏曲学是系统的艺术形式,本书从戏曲学本体出发,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戏曲创作演出主体、戏曲传承传播、戏曲理论研究三个维度进行学理性阐述和系统性梳理,包括戏曲文学、戏曲音乐、戏曲表演、戏曲导演、戏曲舞台美术、戏曲观演、戏曲传承、戏曲传播、戏曲管理
本书是解读昆曲《牡丹亭》《桃花扇》等经典曲目中的人物形象的随笔集。作者单雯为昆曲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第29届梅花奖得主,工昆曲闺门旦和正旦。作者选取了十二种昆曲经典曲目,首先介绍了故事梗概,之后结合自己的演艺经历和对角色的理解,以清丽细腻的笔触,对其中的主角形象,尤其是杜丽娘、李香君、瑶芳、杨玉环、陈妙常、白素贞等家喻户
本书为戏剧学学术研究图书,着重探讨当前国内戏剧研究动态、前沿理论问题、古今中外重要戏剧现象和戏剧流派,收入的论文从文献史料和作品文本入手,结合不同时代背景,在细致梳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解读作家作品,研究作品的形成过程,探讨传统戏剧与现代话剧的分离,剖析戏剧理论、戏剧观念、戏剧美学的内涵及其演变,揭示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戏
本书内容讲述:傩舞是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成型于周代的宫廷大傩之礼,最初是傩祭中的仪式舞蹈,后来发展为娱神兼娱人的民间舞蹈。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傩舞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样式。傩舞作为一个大类,很早就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形成了连贯的学术传统。中华傩舞在漫长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
本书由连先生的女儿连丽如、女婿贾建国夫妇进行整理,对一些江湖术语做了注释,对许多字的读法做了提示,并邀请插画师于连成先生特别制作了近30幅插画,令全书内容增色不少。
本书围绕表演的基本理论与训练进行总结和分析,共八章,分为上篇和下篇,系统地将表演的学习与实践、理论与创作融为一体。上篇对表演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综述,然后详尽地介绍了演员表演创作素质,包括解放身体、七力四感、表演元素、无实物练习;下篇对演员所需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包括即兴戏剧、学会行动与组织、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教学小品。
本书稿总结提炼新中国戏曲教育经验,挖掘戏曲德育资源,构建专业课课程育人,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议题意义深远。要坚定文化自觉,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入艺术的本质特征,发挥文艺在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本书是一部介绍戏剧教育知识的大众读物。全书共收录了77个用于演员排练的戏剧游戏,以体裁为切入点,根据不同剧目写作风格的特殊性对表演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探索方法。同时,借助声音和音乐帮助演员创造剧本中的世界,使排练变得严谨而富有情趣。本书另附索引,按照能力要求、合作形式和创作方式等给游戏分类。本书为导演带领演员确定和深入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