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印度被殖民时期的艺术故事,分析了反对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相互影响。这部作品呈现了欧洲自然主义在印度出现时所引起的紧张和矛盾,作为精英西化的帝国设计的一部分,并追溯了艺术从毫无疑问的西化到印度民族身份建构的演变。该书收集了印度各地博物馆、基金会、出版社收藏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涵盖了传统工艺、版画、本土艺术、
作者徐建融,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辞海》(2009年版)美术学科主编。本书所讲美术史学,主要是围绕”实践美术史学“展开。作者所谓实践美术史学,是从张彦远、郭熙到董其昌、石涛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一个非学院的传统学派。实践美术史学是传统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其研究目的不是为历史而美术,也
作者徐建融,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辞海》(2009年版)美术学科主编。本书十讲包括:一、超越大限——《伏羲女蜗图》论;二、云冈石窟叙录;三、幻想的太阳——龟兹壁画论;四、维摩诘与魏晋风度;五、“六法”的本义和演义;六、从“曹衣出水”到“吴带当风”——民族绘画格式的确立;七、张彦远《
作者徐建融,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辞海》(2009年版)美术学科主编。国学和西学是人类文明创造的两大高峰,它们有相通的地方,但在根本的性质方面却有着重大的相异。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不可能真正地认识到什么是传统。从事艺术活动,坚守国学的立场,油画可以成为传统;偏离国学的立场,中国画也
韩国的美术包括绘画、书法、雕刻、版画、工艺、装饰等等,既继承了民族传统,又吸收了外国美术的特长,尤其是受到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的重要影响。本书具备国际化的视野,透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韩国美术在历史长河中与各国艺术之间的重要关联。本书是第一本系统介绍韩国美术的专著,是欲一睹韩国美术精华的最佳选择。书中详述韩国美术的发展脉络及
本书重点探究了有别于传统的文艺复兴价值观的传播,怎样影响了当时威尼斯那些一流艺术家(如贝利尼父子、乔尔乔内、帕拉第奥、提香和丁托列多)的艺术创作,同时强调这个时期威尼斯艺术发展的独特性也需要和更讲求合作和公共价值的“威尼斯传统风格”结合起来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艺术是一个从传统中谋发展、在自身历史中求新生的生动范例
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文化结晶,主编在保留荣获"中国图书奖"等多个重要奖项的著作《中国艺术学》精华的前提下,将原著大大精简,并加以改写和配图,使其更为凝练直观,可读性更强。 全书结合大量的艺术作品,深入论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分三个部分展开:上编“中国传统艺术简史”从纵向出发,尝试构建
本书是对“走进艺术宫”职教美育课程十年实施经验和建设成效的总结,分为概述篇、实践篇和成果篇三部分。概述篇介绍了“走进艺术宫”课程的面对面、手拉手、普及推广和数字化美育四个阶段,展示了教师的授课照片和学生的作品等。实践篇通过多篇教学设计,具体介绍了基于美术馆的职教美育课程分为艺术欣赏类、艺术实践创作类、文化融合类、专业学
本书是薛永年先生美术史方面的文章选集,包括书画史的个案与时段,古典画论的名篇与范畴,区域绘画与画派问题,中国绘画的民族特色与艺术语言的智慧,书画鉴定与鉴藏史,美术史学与方法等主题。
本书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十年上海文化领域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究,这些领域涵盖了美术、音乐、戏剧、戏曲、舞蹈、影视、建筑、非遗等,构成了一幅从时代出发描绘上海都市文化成就的当代“全景图”。这一画卷,尤其敏感捕捉了十年间上海文化艺术领域出现的新潮流、新趋势、新现象、新热点,并对此进行理论化和专业化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