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大量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珍贵历史图片为写作线索,将旧日影像的研究脉络与晚清历史紧密相连,给读者勾画了一幅跃然纸上的晚清社会图景:跟随作者风趣的行文和一张张精心挑选的老照片,我们看到古老王朝最后的余晖,那里集结着时代潮头的困惑与茫然、自救与奋斗;同时,还看到晚清日常社会的缩影和普通人的文化心态……在这里,有关晚
本书聚焦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目标,着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实践,基于编写组长期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基础上总结凝练而成。本书建构起12个具有历史逻辑和教育教学逻辑的教学专题,通过厘清专题地位、透析混合教学思路,从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两个模块详细的介绍专题教学具体的操作,突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促进思想与行为的统一。本
本书以著名知识人为主角,展现大清衰亡和中国早期现代化,是目前第一本以人物而非事件为脉络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也是第一本全面、立体、真实书写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专著。内容严谨,史料丰富,论证充分,文史融合,语言生动,格式规范,创新地采用现代化“浪潮”说,原创地提出中国早期现代化三波浪潮,注重突出经世致用、大变局、现代化,“借人
《一个瑞典人眼里的中国》分为上下两卷,共25章,原著以瑞典文在斯德哥尔摩出版。作者详细记录了其在中国的生活、工作、游历、见闻和数十年的实践,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整体面貌。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的国土、中国的鸦片战争、官话和普通话、旧学制、山西大学堂、传教士、在中国的田野考察、旅行记忆、救援探险、中国舞台、贸易和工业
这是一部谈论治史的学术著作,是作者应众多学者,尤其是青年学子的要求而写。全书主体为治史方法论,但所述观点与方法并没有流于说教,而是一如作者之前的著作,文风朴实真诚,理论与事例相结合,活泼生动,夹叙夹议,令人既读来轻松,又深受启发。书中关于治学基本功、问题意识、如何写传记人物等见解,对于想投身于学术的人,会有深刻的指导作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扩张的冲击、社会问题长期累积形成的危机及严重的政府失能等层出不穷的状况。新老问题汇集,而大清帝国却如同疲惫的老马,力不从心,僵而不死,勉强维持着。经由无数小事件汇聚成的巨变,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崩溃。本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西方传教士的进入开始,通过碰撞、叛逆者、自强、变法、开战、烽火、互保、溃败、
本稿是东莞市虎门战争博物为纪念虎门销烟185周年的而编撰的学术专著。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叙述了近年关于鸦片战争历史的研究成果。并在对虎门硝烟精神的生成土壤、丰富内涵、血脉承继、时代伟力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域下认识虎门销烟精神的
本书在坚持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选取戊戌维新这一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从政治文化角度分析该运动在政治制度变革方面失败的原因,从中总结政治文化影响政治制度变革的具体机制。本书认为,戊戌维新在新型政治文化的宣传方面,影响范围有限,没有完成中西政治文化的整合,没有实现政治思想向政治心理的转变。因此,新型政治文化没有形成对君
继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二集》后,茅海建教授第三部新论结集。 全书五篇重磅文章:从康有为与光绪帝的关系入手,讨论康在戊戌变法中的主导作用;从经学史的视角剖析康大同三世说的发展脉络和学理依据;考察康有为走到政治舞台中央的晋身之路;深入挖掘张荫桓的前后经历,检讨清朝高层外交政策上的方向性错误及边疆危机的产生。最后对戊戌年
19世纪末期,随着西北边疆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加快推进“藩部内属”“行政一体”进程,试图通过“改土归流”对西北民族社会进行改造。本书基于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系统梳理了近代西北地区“改土归流”历史进程,结合多学科理论和多样化的分析工具与手段,试图揭示西北地区民族社会近代化改造的本质与规律,以期完善近代西北土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