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章太炎的研究文集,内含论衡周边访谈文献国故新锐六个部分,收录章太炎学术思想研究、章太炎其人及相关人物史料整理、章氏师生及同时代人研究、章氏及周边人物学术访谈、章太炎研究学术论著的评论等方面的文章。所选文章力求观点独到、文质兼美,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可读性。章太炎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学者、革命家,在中国传统学术思想
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剧烈爆发,大量肉眼无法看见的灰烬颗粒,在一年内扩张蔓延,停留在距地球表面10至20公里的大气中,形成一张气溶胶膜,将太阳能量反射回了宇宙,导致了全球降温。1816年,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无夏之年”。本书以1816年全球气候突变为背景,将龚自珍、雪莱、乔治、嘉庆的生存状态并置,把中国和英国的文化
本书力图把握康有为充满张力的著述,从其政教观念入手,勾勒出康有为思想发展及其内在结构的整体面貌。在此基础上,将大同立教政教分离这类关键问题放在晚清民初政治大变的脉络之中,乃至放在晚明以来思想变迁的脉络之中,发掘各种被遮蔽的历史关联,分析康有为或相关思想家当时看法的理论含义
《康有为国学人物研究》是一部以国学人物为视域对康有为的国学思想进行研究的学术著作。全书共二十章,首尾两章从整体上解读、诠释康有为国学人物研究的缘起、宗旨、地位和价值,中间十八章依据康有为的思想逻辑从个案与比较两个维度展示康有为的国学人物研究。大致说来,第一章、第二十章侧重整日把握和宏观研究,对于全面认识康有为的国学研究
章太炎,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朴学等等,著述甚丰。
本书从方法论关键词、节点问题新探、研究个案举隅三个方面呈现作者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基本议题的多年思考,涉及历史学如何求真、中国近代转型怎样考察,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演进的脉络等问题。
本书是作者系统探讨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发展历程的文集,分为上、下两篇,内容包括: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清代嘉道之际的汉宋之争与汉宋兼采,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与近代的戴学复兴,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戴震,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戴震,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理欲观的评析,严复论中西学术,从《刘向歆父子年谱》看钱穆的史学理
本书以《新民说》为文本基础,以“公德”和“私德”这组概念为线索,梳理梁启超的国民道德思想以及其中包含的爱国之情与救国之志,展示这位从传统中走出的儒者对近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思考。
本书利用今文经学的公羊三世说和《礼记·礼运》中的大同思想,描写了“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人类社会远景,揭露了人世间由于不平等而产生的种种苦难,提出“去九界”以达人类“大同”,主张用改良渐进的方法去实现这种社会,表现出民主主义的平等精神。
本书主要收录了1898-1928年间,梁启超写给夫人和孩子们的一百多封书信,每一封信都饱含着对妻儿的真切关怀。梁启超在写给子女的信中,没有居高临下的威严、不苟言笑的古板,或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以平和的笔调、开明的思想、像朋友一样的方式,将毫不掩饰的慈父之爱表达出来,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在不经意之间表露出立身处世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