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80年是一个由乱而治的历史时期。作为这一时期历史特征的折射,清初学术走过了一段由诸说并起,竞相斗妍,趋向对古代学术成果进行清理的历程。这一历史过程是如何演进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演进?其间所反映出来的基本历史特征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去把握这一演进的基本规律?以及对清初学术的历史地位该做何评价?这就是本书力图回答的
本书将有清一代的学术演进,分为清初学术、乾嘉学派与乾嘉学术、晚清学术三个阶段,并对这三个阶段做了整体性的研究,既有宏观的把握与识断,也有微观的考辨与探析,体现了目前清代学术研究的最新成就和高度。本书运用学术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不仅全面、系统、深刻地揭示了有清一代学术发展的源流嬗变,而且对学术演进与世运变迁、政治
本书详细研究十七、十八、十九三个世纪的中国学术史,阐释了学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相互转化的原因,从哲学和思想层面分析清代的学派、代表人物和典型作品,提出了诸多新见解,是公认的空前佳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大概创作于1923年至1925年春之间,原为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等校任教时的讲义。在这部共计十六讲、二十余万
《日知录校记》为黄侃代表作之一。黄侃治学严谨,以年五十当著书自律,惜年方五十即猝然谢世,遗稿盈箧,多无定稿。是书系其得旧钞善本,校以黄汝成《日知录集释》而成,黄永年《古文献学讲义》称其校出潘刻为避时忌而删改的文字条目,可补三十三卷本之缺失。黄侃去世前,将稿本交付高弟龙沐勋校定,刻板蓝印,首有章太炎序,系据章氏手书上版。
本书以王夫之“人性生成”哲学为题,对清代以来近百年的“王夫之”研究状况作了非常全面、翔实的回顾、分类和评价,明确了王夫之人性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在、研究视角和主要结论。同时系统梳理了船山人性论思想的问题意识与体系建构,从而揭示出船山人性论思想相较于传统人性论的生成论变革。不仅深入前人的相关研究,具有学术史眼光,还作出了不少
本书基于王船山哲学文本,参照“内在诠释”的理路以及诠释之“道”“术”的策略技巧,对王船山哲学进行研究,提出诸如宋明儒学“三系说”、“无终始”即现实世界的宇宙论、“太极”本体论、性之潜在与实现、两个层面的工夫论、基于“进化”的循环历史观、君权的“合法性”“正当性”以及“资治论”等一些新的观点,并提出儒学“实存道德描述”“
本书共计4章,分别探讨顾炎武的生平事迹、《日知录》的版本、《日知录》的文本和批注、顾炎武与《日知录》的学术影响四个方面的内容,并进一步说明《日知录》作为儒家经典的诠释及其对清代经学的影响,考察《日知录》一书在明清鼎革背景下的接受史和变迁史。本书在广泛吸收前人和时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知录》的版本、文本、点校、注释、
本书是清末“关学后镇”刘光贲对农学家杨屾的门生齐倬注解的《修齐直指》所进行的评陟。《修齐直指》是杨屾所著《知本提纲》的简缩本,根据书中修身、齐家部分所作。杨屾因《知本提纲“卷帙浩繁,恐童蒙难以诵记,遂挈其纲领,括为短帙,直指修齐之实,故名曰《修齐直指》”,其弟子齐倬受命“以俚言注释”是为了便于妇孺通晓。
本书研究船山学社创建、刘人熙为总理的船山学社、20世纪30年代的船山学社、作为文物单位的船山学社以及新时期船山学社的重建及其运行有关的史实考辨与还原,研究船山学社在各个时期的作用及其贡献。本书基于船山学社近年的发展,探讨船山学社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章学诚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思想成就的专著,资料翔实,论点有据,行文流畅,颇多精彩之处。章学诚是清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他一生坎坷,却能在学术文化方面取得杰出的成就。特别是在史学、方志学、校雠学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真正做到了集古之大成,成一家之言。他在社会政治、哲学、文学、教育学、谱牒学